比利时人埃尔热(1907-1983)的《丁丁历险记》,是一套风靡数十年的经典漫画书,其中的《蓝莲花》一部,因为故事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上海,更能引发国人的共鸣。
看到《蓝莲花》时,一处地名引起疑惑。书中写丁丁从上海坐火车去寻找被绑架的方世英教授,不料途中铁路被洪水冲毁。丁丁在江边救下中国少年“张仲仁”之后,两人步行去“Houkou(英文译名Hukow)”。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印刷的版本,此地名翻译为“浦口”,但少时看的版本却是“浒浦”。
根据记忆查询所知,小学时所读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由李秉刚先生译自法文。一位网友说“文联版前后矛盾了……Hukow(法文Houkou)前文翻译为虹口,现在是浒浦了。另外两个中文版都是浦口”。
法文地名用的是法国远东学院拼音,Hou对应的正是今日《汉语拼音方案》中的Hu。英文用的则为邮政拼音法,Hu也对应《汉语拼音方案》中的Hu,kow对应kou。所以无论法文还是英文,对应的地名都只能是“hukou”,浦口、虹口都对不上。并且虹口就在上海市内,不用第二天专坐火车去。而浦口在南京,与南京城隔江相望,是津浦铁路的终点。在民国时期尚无跨越长江的桥梁,也没可能从上海乘坐火车去浦口。至于有版本翻译成湖口,译音是对得上的,但湖口在江西,距离也实在太远了些。
长江边上有一处地名“浒浦口”,应该就是丁丁要去的地点。只不过书中将“浒浦口”省作“浒口”,“Hupukow”于是变成了“Hukow”,以致出现各种译名。
浒浦原是江苏常熟的一个镇,濒临长江,清末民国间已成鱼类和南北货集散港口,商号众多,颇为繁华。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卷二疆域志·市镇:
浒浦镇,原在县东七十里,宋绍兴间置镇,嗣立水军寨,军民市易为盛。后为江潮所蚀,其地入江,市集遂迁于内地,距城四十二里。跨港有南北二木桥,亦名彭家桥。港东西有街各一道,西南有小横街二道。有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法解寺、圆通庵、太平庵、静度庵。
《蓝莲花》里丁丁和张仲仁到达浒浦,进入寺庙,被假扮摄像师的人用伪装照相机的机关枪袭击。当年埃尔热描绘的,说不定就是这几座寺庵中的一座。
浒浦历史上不仅是商业繁荣、交通重要的小镇,抗战期间更成为军事要塞。1932年中日《淞沪停战协定》附件规定的中国军队防地,“由安亭镇正南,苏州河北岸之一点起,沿安亭镇东最小浜之西岸至望仙桥,由此北过小浜至沙头东四基罗米突之一点,再由此西北上至扬子江边之浒浦口,并包括浒浦口在内”。
埃尔热一生从未到过中国,1939年创作《蓝莲花》时,对于中国的想象,很多时候仰仗了他的朋友——在布鲁塞尔皇家美院油画系留学的中国学生张充仁。这是人所熟知的。张充仁出生于上海,对于上海周边的地名应较熟悉,他们的安排,最可能是“浒浦口”。
(摘自3月22日《中华读书报》 宋一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