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时隔三年访华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04日 ·安 峥·

2月25日,2023年中日友好成人仪式在北京举行

日本外相林芳正(左)与中国外交部长秦刚握手

  4月1日,日本外相林芳正抵京。4月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与林芳正举行会谈。这是日本外相时隔3年再次访华,也是两人首次面对面会谈。

  分析人士认为,在世界变乱交织、中日关系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下,林芳正此访释放出双方希望中日关系保持稳定的积极信号。但是,两国关系能否行稳致远,关键在于日方能否以史为鉴、言而有信。

  关系面临波折

  日本外相上次访华是在2019年12月。当时,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随同出访的时任外相茂木敏充在北京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会谈。

  时隔3年,不仅日本外相之位易主,中日关系也与当时大不相同。在氛围方面,自2017年起,中日关系逐渐回暖,日本政府对华态度和政策趋于积极。当时,安倍到中国成都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也被视为2018年10月访华后的又一次“破冰之旅”。如今,受国际战略环境变化,以及日本对华政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面临波折。

  近两个月,中日在恢复交流机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2月,中日时隔4年重启副部长级“外交当局定期磋商”;3月底,中国国防部宣布,中日防务部门完成了“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线路”建设,不久后将启用。在中日迎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之际,日本外相中国之行引发关注。

  上海市日本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吴寄南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都提出,保持高层交往和对话沟通,是2022年11月中日领导人在曼谷举行会晤时达成的共识。日方早就放出风声,称林芳正外相将在2022年年底访华。之所以一直没有成行,原因在于日本当局在处理中日关系时明显背离中日间四个政治文件和一系列原则共识,恶化了两国关系的氛围。

  比如,“去年底岸田内阁出台‘安保三文件’,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战略挑战’,把中国视为假想敌国,给刚刚出现改善迹象的中日关系泼上一盆冷水”。吴寄南举例道,今年以来,从日美举行“2+2”会谈,到岸田访美与拜登会谈,日本接连释放出多重负面信号。

  与此同时,“日方又不敢与中方彻底翻脸”。吴寄南指出,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随着欧洲国家和欧盟领导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多国领导人密集访华,日本有点焦急,感觉可能会落后。如今,日本外相访华成行,但对于中日关系发展来说,关键还是要看日方的实际行动。

  宣示中方立场

  根据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信息,在中日外长2日的会谈中,秦刚对中日关系发展提出几点看法。方向上,双方应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为引领,重温条约精神,加强交流沟通,推动两国关系排除干扰、克难前行。行动上,希望日方树立正确对华认知,拿出政治智慧和担当,同中方共同努力,为两国关系排障减负,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关切上,秦刚特别提到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打压半导体产业、台湾问题、日本公民在华从事间谍活动案件等。

  吴寄南从国内大局、会前准备和会谈内容几个方面给出观察。首先,2022年党的二十大和今年全国两会都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我们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对同为亚洲大国的日本,我们要在坚持中日间四个政治文件和一系列原则共识的基础上发展建设性的、稳定的双边关系,没必要把日本推到对立面。

  其次,在林芳正访华前,中日先后进行了外交、防务等领域的副部长级磋商,决定开通中日间“海空联络机制直线电话”,充分显示出中方希望两国关系能尽快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的姿态,为外长会晤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再者,中方也通过本次会谈传达己方关切。比如,要求日方坚持中日间四个政治文件,恪守和平宪法和战后和平发展道路,特别是以今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为契机,建设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中方也希望通过高层战略沟通,向外界进一步宣示中方立场,在亚洲和全世界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旋律。

  引人注目的是,秦刚谈及半导体产业打压问题时感慨,“日本切肤之痛犹在,不应为虎作伥。封锁只会进一步激发中国自立自强的决心。”此话意有所指。就在林芳正访华前夕,日本政府3月31日宣布,将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等23个品类加入出口管制对象,这将对日企对华出口构成阻碍。

  “这是日本当局给美国的‘投名状’,表明它与美国最新发动的遏华攻势保持战略一致。”吴寄南指出,但是,此举并不符合日本自身利益。半导体制造设备恰恰是日本对华贸易中的一大亮点。日本当权者将会受到来自经济界要求减损止损的巨大压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日关系不可能很快转寒为暖。”吴寄南说,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所确定的方向,坚持做日本广大人民的工作,坚持推进中日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同时做大我们的“朋友圈”,粉碎少数国家的“围堵”图谋。

  (摘自4月3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