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同事在福州青年会前合影
郁达夫,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知名作家,笔端满蘸情感,对“有福之州”不吝赞颂之词。
在于山赋词《满江红》
1936年2月至1938年12月,郁达夫曾寓居榕城。他曾称道,“福州城的雅号,叫做榕城,原因是为了在城内外的数千年老榕树之多得无以复加;福州的别号,又叫作三山,就因为在福州城里有许多许多大大小小的山。”
正是在于山上,白塔畔,坐落着戚公祠。郁达夫曾为此赋词《满江红》: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
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他登于山诣戚公祠,写下这首凭吊抒怀的《满江红》。词作讴歌戚继光抗倭功业,抒发抵御外侮的不屈意志,壮怀激烈,脍炙人口。1978年补镌于祠旁石壁。
倾心景仰戚继光
1936年2月初春,郁达夫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邀请,赴闽担任省政府参议。据郁达夫《闽游日记》记载,某日,他在福州街头见到一种样子特别的饼,中间凿了一个孔。问了商家才知叫“光饼”。当年戚继光率兵入闽追歼倭寇,发明了这种饼,可穿绳子,挂在脖子上,当作行军打仗的干粮。福州民众以“光”字纪念他。郁达夫数次拜谒戚继光祠。初临于山,他感时忧国,即挥毫书写七绝《于山戚公祠题壁》:
举世尽闻不抵抗,输他少保姓名扬。
四百年来陵谷变,而今麦饼尚称“光”。
借古讽今,痛加鞭挞“不抵抗政策”。
郁达夫倾心景仰民族英雄戚继光。他在记游名篇《闽游滴沥》中,一再推崇:“于山山上,最值得登临怀念的,是山西面的一座戚公祠,祠里头的一所平远台。”
郁达夫尝言,“快活的时候,可以去上上于山,拜拜戚将军的遗像,因为在于山上所感到的气氛,是积极的,入世的,并没有那一种遗世独立的悲观色彩。”
追慕先贤 重放光芒
闽地史上颇多良臣名将、贤达俊杰,郁达夫素所钦仰。他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郑氏、刘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住在这里。”所说几家,均属于林则徐家族,三子林聪彝、二女婿、“船政之父”沈葆桢(亦为其外甥)、大女婿刘齐衔(曾官至河南巡抚)、小女婿郑葆中。
郁达夫抵榕后于南台青年会住过一段,后至三坊七巷早题巷短暂逗留。早题巷蕴藏着一段悲壮往事。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林觉民壮烈捐躯,妻子陈意映获悉紧急搬到早题巷避难。二十多年后,郁达夫也来到旧地,已物是人非。次年,郁又与王映霞在光禄坊30号刘宅赁屋居住,而刘家大院早先的主人正是同榜双进士刘齐衢、刘齐衔。浸濡于先贤遗泽之中,郁达夫抚今追昔,胸臆间,尽是春秋浩叹,“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旅榕期间,有一回,郁达夫与当地报界同人餐叙,痛饮一场之后,受命题诗,须臾便呈上二首: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
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闽中风雅赖扶持,气节应为弱者师。
万一国亡家破后,对花洒泪岂成诗!
郁期待闽人追慕先贤,秉持一脉正气,得以重放光芒。 (摘自3月14日《福州晚报》 杨际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