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灰砖墙、红屋顶的清华园车站旧址沐浴在阳光里。当天,这座百年车站以红色革命打卡地的崭新面貌向公众开放(见图)。
京张铁路上的一座小站
清华大学校园南门往南走,穿过繁华的成府路,拐进一条小路,再绕过居民楼,一座青灰色的百年车站映入眼帘。这就是已建成113年的清华园车站。
车站正门上方有一块白色的“清华园车站”中央站匾,由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题写。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初,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并运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建成。清华园车站在1910年落成,是京张铁路上的一座小站。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侯兆年,担任清华园车站修缮项目的专家顾问。说起京张铁路,侯兆年用伟大来形容,“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10公里的路面,直线海拔300米,坡度特别大。“这个坡度外国人都修不了,詹天佑解决了,所以这条铁路的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教育意义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第一站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同志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从涿县乘坐铁路专列进京。清华园车站虽然小,但适合警戒,比较安全,于是决定在清华园车站下车。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当年3月25日上午,毛泽东乘坐的火车徐徐停靠在北平清华园车站。
没有欢迎仪式,没有夹道迎接的人群。据毛泽东秘书叶子龙回忆,有关人员曾经准备在党中央入城时组织一个气派的欢迎仪式和盛大的庆祝大会,被毛泽东否定了。
车站像往常一样,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谁也没有注意到,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一行,从这里悄然进京。毛泽东下了火车,改乘汽车,直接来到颐和园。
据毛泽东秘书叶子龙之女叶燕介绍,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一行到达清华园火车站后,乘汽车到颐和园益寿堂休息,因为煤炉生不着火,毛泽东差点饿肚子。
叶子龙赶紧跑到大街上,买了一些芝麻火烧和熟肉。毛主席边吃边说,我30年前在北京时,就吃过。
成为红色革命旧址
1960年,为配合清华大学校园扩建,京张铁路(此时已改称京包铁路)向东平移800米,并建成清华园站新址,原来的车站逐渐废弃。20世纪80年代,老站房北侧约五分之二的建筑被拆除,未被拆除的部分曾一度用于居住。
2022年,为保护、传承、利用好清华园车站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清华园车站保护利用工作。侯兆年说,文物保护有一个原则,以建筑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时的状态为现状。
修复后的车站外墙卸去了黑灰色涂料和随意悬挂的空调外机,露出原本青灰色的砖块。车站结束了送别旅客的使命,成为红色革命旧址。
(摘自3月27日 《新京报》乔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