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谋划“科技+艺术”的未来

作家文摘 2023年05月16日 ·诸葛漪·

  4月19日、2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从戏剧导演到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见图)说话依旧轻言细语。她正为国家话剧院谋划“科技+艺术”的未来:“任何有抱负的艺术家都愿意面对强悍的观众。我们带着一种诚惶诚恐的态度,与观众深入探讨剧场中同时也是生活中的真理。”

  为什么对技术感兴趣

  去年秋天,田沁鑫新作品《直播开国大典》在上海首演。该剧延续田沁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提出的“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创新设想。舞台上,演员随时转变为被拍摄的对象,他们的脸被投影到舞台大屏上,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面部微表情。

  这一创新,只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改革的小小折射——田沁鑫领导下的国家话剧院正致力于完善话剧艺术“线上演播”方式的探索,而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数字智能演艺中心,将成为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产物。

  中国国家话剧院数字智能演艺中心的设计源头是什么?

  田沁鑫:2017年,我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话剧《狂飙》青春版。当时,多媒体戏剧走到了瓶颈,需要打开思路。大家在讨论,5G除了提高网速,对于舞台技术有没有变革?我希望在话剧舞台上看到科技和艺术相结合。

  《狂飙》用了4台有线、4台无线信号传输器。我们实时拍摄、实时剪辑舞台画面,把演员表情投影到可进行多重组合的六宫格屏幕上。在没有信号转播车的情况下,《狂飙》通过技术模拟,达到犹如电影镜头实时切换的效果。很多年轻观众二刷、三刷《狂飙》,剧中科技和艺术结合的影像呈现成为他们最喜欢的地方。

  为什么对技术那么感兴趣?

  田沁鑫:我父亲同事中有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小时候的我,科研仪器就是玩具。上学后,我也爱看科幻小说,十四五岁时最喜欢看叶永烈的书,对宇宙飞船、外星人等很感兴趣。

  现在国话正在努力建设数字智能演艺中心,我钻研数字智能内容也是不辞辛劳。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科技。这不是口号,而是行于足下的艰难探索。

  线上、线下是互补关系

  2022年国庆期间,田沁鑫执导的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在国家大剧院首演。11月18日,该剧以19.9元票价进行线上演播,成为CNT(中国国家话剧院现场)试水之作。从线下到线上,田沁鑫的剧场更大了。

  《抗战中的文艺》首播当日点击量破千万。您怎么看?

  田沁鑫:《抗战中的文艺》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感。演员们饰演波澜壮阔大时代中的知名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基调昂扬,又非常稳重,我觉得很好看。我现在“做现场”的意识很强烈,《抗战中的文艺》创作时就已经考虑到线上观众,考虑如何通过技术让更多人更好地观赏。

  您说过,线上与线下的演艺活动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田沁鑫:看过线上演出,很有可能产生追现场的冲动。比如,观众喜欢某位演员,看了他的线上演播,也会去线下互动。就像一个你喜欢的大球星来了中国,你不去看?这不太可能。

  线上现场票价低,有利于更多人提升审美,对于美育教育也是一件好事。山里的孩子能通过互联网看到戏剧,分镜头技术也可以满足观众多方位观看需求。

  表演要有“技术储备”

  从《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红玫瑰与白玫瑰》到《四世同堂》《青蛇》,田沁鑫的话剧中有不少观众喜爱的熟面孔。但同时,她也善于发掘新人。

  田沁鑫给学生们划了一道入行标准:“健康、漂亮、透明度高,接受能力强。沟通不要太有障碍。用功,热爱戏剧,热爱表演。”

  什么新人能进您的剧组?

  田沁鑫:表演从实际出发,然后要有表演技术储备。现在不怎么提“技术”二字,仿佛它成了个贬义词。其实,像中国这样一个认功夫的国家,传统文化就是以技术打底的,书法、戏曲、杂技、民乐都要有功夫。

  演员必须要有表演技术储备,就像一个人如果连字都写不对,怎么能够写文章?表演专业教育要重视技术,首先是演员的声音、台词、形体、表演。新演员要好使、好用,不是学了一个表面就够了,真到塑造角色时,不能束手无策,没有手段。

  出现中国的表演学派

  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田沁鑫在深圳广告公司打工一年,才感觉到戏剧对她的重要性。1996年底,田沁鑫回到北京,1997年首次独立执导话剧《断腕》。时任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赵有亮看完后大为赞叹,招收田沁鑫入院。

  23年后,中央实验话剧院已成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继赵有亮、周志强、周予援后,成为国家话剧院新任院长。

  当院长近三年来,您如何平衡艺术创作与行政工作?

  田沁鑫:作为艺术创作者,我是勤奋刻苦的。但现在,我是国家话剧院院长,担负了更大的责任。比起自己的作品,我更看重国家话剧院要创作什么样的戏。

  做行政工作,同样需要勤奋刻苦的精神。我睡觉时间比以前更少了,现在都是凌晨两三点离开剧院,忙的时候,睡两三个小时就要起床,继续工作。

  您对这一代艺术创作者有什么期待吗?

  田沁鑫:我觉得中国完全有可能出现中国的表演学派、导演学派,与世界上的戏剧大国交流。当你有能力来很好地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时,东西方的艺术家才能平等地交流。我们不能总像一个孩子,惴惴不安地看着他人的眼神。

  文化需要沟通,但不必追随。每个国家都有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气质。怎样通过艺术表现东方内核与民族气质,这是艺术家应该认真考虑和实践的。      (摘自5月5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