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梁济

作家文摘 2023年05月16日

梁漱溟(前排中)幼年时的全家福,后排左三为父亲梁济

《大家说父教》 张建安编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本书是情商智商交融的教育读本,让读者看到大家如何培养孩子,父教如何成就大家。作者从家风家训中探寻教子良方,从师友问答中了解父教。

  梁漱溟之父梁济,出身于书香官宦世家,其祖父为官清廉,卸任时无钱而有债。他的父亲为父还债,债未清而身先逝,仅仅活了36岁。当时,梁济仅七八岁,只能靠着母亲开蒙馆教几个小学生度日。20岁时,梁济开始在“义学”中教书,挑起了家庭的重担。40岁时,梁济屡试春官不第,是年大挑教职,遂改官,内阁中书预修“皇史宬”书,之后提升为内阁侍读。

  梁济虽也算得上职位不低的官员,但天生忠厚,根本不懂也不屑于官场那一套巧取豪夺的手段,多靠自己为人写禀帖、对联等赚来的辛苦钱维持家庭,家境从没有舒展过。梁漱溟兄妹四人的教育费,常常是变卖母亲妆奁而支付的。1910年,梁济更是辞去官职。

  梁济对国家、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在外侮日逼、国家危难的晚清,他将满腔热血均放在关心国事上。他和挚友彭翼仲对社会腐败极度不满,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加上庚子年(1900)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于是决心行动。

  从1902年起,彭翼仲先后创办了《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对启发民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刚开始时,由于风气未开,社会一般人都没有看报习惯,价格虽低廉,却很少有人购买。彭家家产因此赔垫干净,且负债累累。而梁济从报纸创办之初就全力赞助,到彭翼仲身处困境的时候,梁济一家的财物也随着赔送进去。奇的是,即便如此,梁济仍然继续援救,“前后千余金,大半出于典质”。梁济对彭翼仲的资助是无私的,为的就是“以财助报馆譬犹拯灾救难”,一开始就抱定了“亏失不还亦所心甘”的念头。

  梁济凡事认真,认真到了极点,以致于后来竟为已经消失的清王朝而投湖自尽。他为什么要殉清?梁济怕世人误解他,在自杀之前,断断续续、认认真真地写了万余字的遗言,分别写给许多亲友,非常理性地,一再阐述自己自杀的真正原因。其主要原因、诚如梁漱溟所说:

  先父以痛心固有文化之澌灭,而不惜以身殉之。捐生前夕,所遗敬告世人书……其要语云: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国性盖指固有风教。

  以此而言,梁济乃是舍生取义,意在以一己的牺牲唤起国人的觉悟。姑不论梁济殉清是对是错,只从他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呼唤已丧失的“国性”,此种精神何等伟大!

  梁济的上进心是一贯的,他常常反省自己,认为:“学问之事,不过是将本身疵病用心体察,极力改去而已。”“未有力量软而能做事业者,又未有嗜欲多而气力刚健者。爱惜精神是根本,而清心寡欲又为养精神之本。必须真做工夫,使心中有主,内足以应外,才算是真本事。”“吾一日不行,则已失去一日矣。吾一刻不行,则已失去此一刻矣。念之哉,念之哉!”

  这样的性格与言行,均深刻地影响了梁漱溟。正如梁漱溟晚年一次演讲中所说:

  我为人的真挚,有似于先父。在事情上认真,对待人也真诚。即先父之视我,亦自谓我与他相似;当我17岁时,先父曾字我曰“肖吾”,于此可见,在今日我自己反省时,我感觉到我的所以如此者,无一不是由于我的性格脾气所造成。

  梁济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极其认真而真挚的人生态度,使梁漱溟很小的时候便“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底‘自了汉’生活”。

  因此,他从小就有大志,有上进心,绝不虚度光阴,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要救国救世,建功立业。

  这其实就是梁漱溟一生事业的根基所在,是内在的、最为重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