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为何频繁出游

作家文摘 2023年06月06日 ·宁 欣·

  唐朝著名的诗人都有丰富的游历经历,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水陆交通的便利为游历提供了基本条件。杜佑曾做过唐德宗朝的宰相,他编撰了一部论述典章制度沿革的书,即《通典》,书中记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陆路交通的便利,说: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宋,相当于今天河南的商丘一带;汴,就是今天河南开封;岐州,就是今天陕西的凤翔(今属陕西宝鸡);荆、襄,就是今天湖北的江陵、襄樊;范阳,是今天的北京;蜀川,是今天的四川;凉府,是今天的甘肃武威。杜佑只提到陆路,但主要分布于南方的水路交通也很方便,淮河、长江、运河等钩织的水道网四通八达,正所谓“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隋唐时期的交通与都会》这篇文章中,归纳出唐朝的国内道路,以两京(长安和洛阳)为中心可以放射出去十四条,通往东西南北各处。

  第二个原因,是科举制使得应考的举子不得不来往于家乡和京城之间。荆南(今天的湖南地区)考生刘蜕曾经如此表述:他的家在江之南,去长安四千里,日行六十里,如果到京城参加考试,每次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半年。赶考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考生们的阅历。

  第三个原因,是铨选制使得士人和官员来往于京城、家乡和赴任之地。铨选考试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已经取得做官资格的人(包括新及第的进士),以及以其他途径如门荫、流外入流(从吏入官的途径)等想要获取正式官职的人,都要参加铨选考试。隋文帝继位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所有的官吏任免、调动全都在中央,所以任职到年限(一般是三或四年)的官员,也要回到中央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年年有,这使得士人和做官的人来往于京城、家乡和赴任之地,如果多次任官,就有可能来往于各地,这也丰富了那些为官诗人的经历。

  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还有其他很多种原因,使得诗人常常在路上。

  第四个原因是觅举。科举竞争激烈,考生尽可能寻找一切机会去投奔有名望、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这就是“觅举”。除了在京城到处寻找机会以外,也有考生和士子会到各地去投靠地方大员,很多高官有在京师任职的经历,在政界和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

  另外,进士科虽然要求考生在地方报名获得推荐后,才能赴京参加考试,但报名地点并不要求一定是考生的原籍。所以很多考生会到京城或京城附近的州(如同州、华州)报名,因为这些地方的录取名额会比其他州府多。

  第五个原因是入幕。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藩帅可以自行招聘幕僚,所以很多具备了做官资格的人会选择入幕。像韩愈就辗转于各幕府之间,最后终于回京当上了吏部侍郎。当然,入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安史之乱前后的“北走河朔”,河朔即当时藩镇割据性比较强的河北地区。

  入幕的士人中,不乏著名的诗人,如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李商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后,大概觉得进身的机会不多,就选择了入幕,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到山东。后来令狐楚病死,李商隐又接受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王茂元对李商隐非常欣赏,还把他招为女婿。过了若干年,桂林观察使郑亚又邀请李商隐赴桂林入幕,他几乎没有犹豫又去了。不到一年,观察使郑亚就被贬官了,李商隐没有了机会,又回到长安,经过铨选考试成为盩厔县(属京兆尹下辖县)县尉。第二年,李商隐又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入幕。后来四川地区的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又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于是李商隐又在四川入幕。这样合并统计,李商隐多次入幕,游历经历之丰富不言而喻。

  诗人游历丰富的第六个原因,就是唐朝经常发生的非制度化的贬官。王昌龄进士及第后在京城任职,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都有交往,后因遭人诽谤而被贬到岭南。开元末年时他返回了长安,后来又被贬到了龙标,职龙标尉。李白有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州的不舍与忧愤。

  贬到四方的诗人,往往将当地的风情人物融合到其所创作的诗歌中,他们的到来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自《从唐诗走进历史》,新星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