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香港故宫”,见左图)馆长吴志华(见右图)与故宫的缘分,可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缘定”。
“竞争上岗”
“当时我在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工作,负责监督文化相关机构,其中就包括香港的14家公共博物馆。2006年,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策划展览,同事说,不如把故宫的《清明上河图》借来展出。”吴志华回忆往事,当时对这个“大胆”的想法,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毕竟此前与故宫博物院从未有过合作。但是,吴志华还是带头进行了提案申请,给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去信,“结果故宫竟然说可以,我们大吃一惊”。那是《清明上河图》第一次离开内地,在香港展出的40多天中,10万观众慕名而来。
2019年,吴志华出任香港故宫馆长,也是在这一年,香港故宫开始建设,并于2022年6月22日正式开馆。
吴志华笑言,要当香港故宫的馆长,得“竞争上岗”。彼时馆长一职全球招募,“我当时还有3年就要退休,很有趣,一个曾经负责很多博物馆的副署长,要去竞聘馆长”。当然,“香港故宫”掌门人最终竞聘成功。
香港观众的热情
香港故宫借鉴了很多紫禁城的设计元素,比如正门的10扇门,每扇门上都有每排9个、共9排门钉;以立体中轴线串联起不同空间。2022年7月向公众开放的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900余件,其中约七成文物为首次赴港展出,是故宫博物院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览。
展品中“国宝”云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摹本)、兰亭八柱之《唐虞世南(传)行书摹兰亭序帖卷》、代表宋徽宗艺术审美的《雪江归棹图卷》、北宋定窑瓷名品孩儿枕……吴志华透露,开幕展览的文物,很多是香港团队亲自去故宫博物院挑选的,“当时我们列出清单,故宫的同行大吃一惊——其中166件是一级品,很多还是正在故宫展出的。他们说碰到了识货的专家”。吴志华说,“我们与故宫博物院,不是另外一家博物馆,而是作为自家人,一起把这个馆做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我们今后合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吴志华眼中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观众,“每天看很多观众过来就很开心”,不过,一天的观众会控制在5000人。“这个馆不是做生意,不追求人数。”吴志华说,“我过去管理的博物馆,观众一般停留两个小时左右。这个馆,观众四五个小时都不走,非常仔细地看每一件文物。有的观众在短短两个月内来了3次,看不完就再来。”
《清明上河图》2007年在香港展出后,数字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又在2010年被引入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吸引了百万观众。“这给我一个体会,香港观众是热爱中国文化的,应该多办一些展览。”
是香港的馆,还是世界的馆
香港故宫的工作人员构成像一个“联合国”,这也成为其优势之一。在吴志华看来,要做好国际化,首先就是要掌握对方的语言、文化、背景、兴趣以及网络,“我们很多同事都在美国、英国的博物馆工作过多年,沟通很容易,这是香港故宫的长处”。“这个馆不仅是香港的馆,还是世界的馆,是在世界上传播中国文化的博物馆。”
除了故宫文物,香港故宫还同期展出来自法国卢浮宫的文物,路易十四的骑马图与清朝皇帝的打猎图在同一个馆中“同场竞技”,而观众也在文物的交流与碰撞中生发出思考。有一个观众问吴志华,西方文化中的骑士精神,崇尚勇武善战,认为个人的荣誉比生命重要;而在东方文化中,也有相应的君子精神,这两者有什么异同呢?
“骑士精神更强调个人善武,而君子精神更强调家国观念。我偏向追求君子(精神)。我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写的是‘和而不同’,讲的是君子追求和谐而又独立。”吴志华说,“我喜欢书画。它的创作不但追求艺术之美,而且有道德、志趣在其中。知识分子在天地立身,对国家、对民族,应有担当。我们对此的认同,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从1981年上大学开始,吴志华每年都到内地旅行,而每次去北京,故宫一定是必到之处。当然,那时候这个年轻学生还没想到,自己的后半生是和故宫在一起的。 (摘自5月24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