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和“与时俱进”

作家文摘 2023年06月06日 ·马国华·

  首提“与时俱进”

  1913年底,24岁的李大钊获得资助前往日本留学,1914年9月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部。留学期间,他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参加各种进步团体和革命活动。

  因反对袁世凯称帝,1916年2月,李大钊被早稻田大学除名,5月中旬回到上海。1918年1月初,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从进入北大起直到英勇牺牲,近十年间,李大钊一边教学、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一边开始酝酿筹备建党和领导北方党组织的工作。

  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曾八次秘密进出上海滩。1917年10月10日,李大钊第三次在上海逗留期间,在致《太平洋》杂志记者的文章《此日》中指出(15日发表):

  即以此未来之一年,为吾国民历史之一页空白,待吾人本其优洁美尚之理想,施其敏断刚毅之努力以绚书之,期于必达,勿稍怠荒,月异岁新,与时俱进,页页联缀,永续无穷。以过去之此日为纪念,以未来之此日为理想;以过去之此日为陈迹;以未来之此日为前程。如是推嬗,吾人之此日无空期,即吾人之进步无止境。然则新中华无疆之休,将以此日为发轫之始矣。

  李大钊使用“与时俱进”这个词时,他看到的是世界潮流的风起云涌、日新月异,内心期盼的是国人紧跟潮流、学习新知、壮大民族、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欧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科技革命,工业技术飞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相比之下,民初的中国国力衰微、局势危急,一大批受过本土和东西方先进思想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相继发出学习先进文化、自强不息的呼吁。作为“许愿辞”,李大钊的“与时俱进”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时俱化”与“与时俱变”

  李大钊在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的《新的!旧的!》文章中指出:

  宇宙进化的机轴,全由两种精神运之以行,正如车有两轮,鸟有两翼,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

  这段论述虽然没有“与时俱进”字眼,但基本思想与《此日》是一致的。李大钊于1920年发表的《史观》着重指出:

  此无他,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的。例如火的发明,衣裳的发明,农业及农器的发明,在原人时代,不知几经世代,经社会上的几多人,于有意无意中发见、应用的结果积累而成者。旧史观则归功于半神人的燧人氏、神农氏等。若由新史观以为解释,则必搜其迹寻其因于社会全体的进化,而断定此半神人为荒诞的虚构。

  李大钊先后在北大等校开设“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及“史学要论”等课程,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1924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史学要论》指出:

  不但这整个的历史是活的东西,就是这些写入记录的历史的事实,亦是生动的,进步的,与时俱变的。

  这几处“与时俱进”“与时俱化”“与时俱变”,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李大钊把这个观点用在对政治、对文化的看法上,用在对历史的看法上。在李大钊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要与时俱进才能发展、创新。

  毛泽东“真正的老师”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曾两次到北京。第一次是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其时,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主任,而毛泽东任图书馆助理员,两人曾共事了一段时间;第二次是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在这两次北京之行中,李大钊都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来在国共合作期间,两人又同时参加国民党一大。李大钊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两人长时间保持密切交往。毛泽东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后来在延安,毛泽东和斯诺谈话时说道: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主席审改了周恩来总理准备向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第四稿。在报告中写到“在我们面前,仍然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领域,还有很多不熟悉的事物”一句后,毛主席加了一段话: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这段话虽然没有写到“与时俱进”的字眼,但蕴含了与时俱进的本质和思想内涵,与李大钊先生“与时俱进”思想脉络完美契合。     (摘自《同舟共进》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