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要上去,作家就要下去”

高满堂的“平民史诗”

作家文摘 2023年06月06日

  被称为“金牌编剧”“平民作家”的高满堂(见图)是一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抒写“那些历史不能忘记的平凡人”的文艺工作者。“每写一部戏,我都要去一线深入采访。作品要上去,作家就要下去。”他说。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一部名为《闯关东》的52集年代大剧横扫2008年电视圈,此后15年在国内各大卫视轮播不断,至今豆瓣评分仍高达9.3分。编剧高满堂也因此荣获“飞天奖”优秀编剧奖、“金鹰奖”最佳编剧奖,以及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奖。

  《闯关东》是一部表现山东平民百姓迫于生计,闯荡到东北大地谋生的历史传奇故事。在创作过程中,高满堂陷入深深的思索:闯关东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之所以少,就在于没有知名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这让高满堂一下豁然开朗。“闯关东”如何写?就写一群平民百姓的故事。高满堂和他的创作小组曾驱车7000公里,在辽宁、吉林、黑龙江、鲁西南等地采访了上百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40年的编剧生涯中,高满堂创作的作品涉及历史、工业、农业、商业等各类题材,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家有九凤》写了一家人追逐新生活的艰难历程;《大工匠》《钢铁年代》写了钢铁工人如何坚守主人翁地位跟上时代的步伐;《温州一家人》写了一家人改革开放走出国门;《老农民》写了中国农民60年的梦想成真;《老中医》和《老酒馆》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

  40年来,高满堂的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这一条线,做时代的记录者。“哪怕是年代剧、历史剧,也要找到和现实生活逻辑共振的部分,才能打动人。”

  长达40年的“长征”

  高满堂1955年出生在大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下过乡,读过大学,写过小说。他没有编剧专业的学习基础,为了到北京学点本事,自费住在小宾馆,想方设法混进电影资料馆听课看片,常常被发现后赶了出去。他没有气馁一直坚持,40年过去了,靠作品和品格打天下的他成为“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副主席。

  高满堂多次说过,原创是天大的事!为了原创,为了写出生活中真实的平民,他进行了长达40年的“长征”。

  创作《大工匠》时,他在大连特钢厂,前后生活了3年;创作《大河儿女》时,他三下河南,顺着黄河走了3000多公里,采访了9个市县;创作《温州一家人》时,他冒着酷暑到温州乡间和山区采风,不远万里探寻海外华人的足迹;创作《老农民》时,他在5年的时间里奔走于6个省份,采访超过200人……“我去农村不住宾馆,直接住农民家里,就睡在大炕上。我去工厂就和工人们一起坐班车、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喝酒,和他们称兄道弟无话不谈。”

  在高满堂看来,有的创作只图个“快”字,快写、快拍、快卖,创作者没有时间深入生活,只从网上搜集素材加工一番——这些只能炮制出同质化的“一次性消费品”。

  为深入生活发掘素材,高满堂甚至经历过风险。1997年创作《突围》时,他去黑龙江漠河体验生活,住在老乡家里,突发胃出血,漠河交通和医疗不便,高满堂在老乡家里高烧昏睡了7天。2006年为了创作《闯关东》,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天气,他在黑河去往罕达汽林场时,出车祸受了伤。“这就是写部好的作品必须付出的代价。”高满堂说。

  老老实实讲故事

  陈宝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满堂是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他边讲边演,在他的口述过程中,人物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都出来了。

  实际上,边讲边演也是高满堂近10年来一个独特的创作方式。10多年前,他因为长期创作患上了干眼症,不能总盯着电子屏幕看,他就改成了口述剧本。每创作一部电视剧时,他都要先手写近10万字的提纲,然后对着助手一边讲一边演,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人物,一句句台词,在他口述的过程中,已经立体了,活了,从他的口中“蹦”了出来。

  对于自己的创作方式,高满堂总结说:“深入生活,会把艺术家的心灵、境界和思想放大,因为历史和生活远比你的想象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也许别人认为这是迂执的、笨拙的,但我都要坚持这样做下去,因为我尝到了甜头。唯有如此,电视剧才能更加繁荣,走得更远。”

  创作时,高满堂时常面临这样的问题:是靠所谓的“奇葩”剧情吸引人,还是坚持个人的创作理想。“它一直折磨我,我还是毫不犹疑做了选择,创作者要讲良心,不能把一部歪史留给子孙,我们有责任告诉后代今天是怎样走来的。”高满堂说,电视剧创作者更需要坚定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召唤我们必须老老实实讲故事,一定要对得起观众。 (摘自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 于力 赵洪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