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前排:倪秀珍、倪桂珍、倪桂金;后排:倪锡纯、倪嘉树。墙上照片为倪蕴山夫妇
近年来,史学界对19世纪70年代清廷派遣“留美幼童”的历史有不少的研究文章发表。其中述及幼童温秉忠(见左图)时,不少文章会提到他在1906年偕宋霭龄参加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招待会以及他在1907年护送宋庆龄(见中图)、宋美龄姐妹赴美留学的经历。
据笔者考证,除在赴美行程中对宋氏姐妹的照应(一直将两姐妹护送至新泽西州Summit镇的Potwin学校)外,温秉忠在选派宋庆龄作为官费留学生时也是有所关照的。
一份回忆录
2011年秋天,牛恩美医生从美国回上海探亲访友。牛医生向笔者展示了一些牛家收藏的老照片和文字记录,其中包括她的叔叔牛惠生回忆录的部分英文手稿照片版。
在牛惠生回忆录中,讲述了1907年5月温家姨妈和姨父(指温秉忠夫妇)去牛家探望时告知两江总督选派官费生赴美留学的消息,以及如何安排倪家、牛家及宋家孩子去美国读书的经过。
牛惠生父亲牛尚周娶了倪蕴山牧师的长女倪桂金,宋耀如娶了倪牧的次女倪桂珍,温秉忠在原配夫人关月屏去世后娶了倪牧的三女倪秀珍,倪牧另有长子倪锡令及次子倪锡纯。牛惠生是宋氏三姐妹的姨表兄弟。
温秉忠系第二批留美幼童,1873年赴美留学,就读于伍斯特理工学院。1881年清廷提前终止留美幼童计划后,温秉忠回国,在美国驻镇江领事馆服务过。后任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1906年被指派为两江总督外务部门副主管(在两江总督府时,还担任过南京一家重要的教育机构的主管),1905年至1906年间作为高级幕僚随同清廷“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和端方赴美国、德国及俄国考察宪政。1907年8月,受端方委派护送官费生赴美留学。
牛尚周系第一批留美幼童,1872年赴美留学,1877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市立高中毕业,转往波士顿等地的技术学院学习电讯、采矿和工程铁路等专业知识。1881年回国,先在电报局工作,后在江南船坞机械厂任翻译员,后升任负责处理涉外事务的帮办。
宋耀如(即宋嘉树,原名韩教准)1877年到波士顿后,结识了两个常来其养父经营的丝茶号喝茶的中国留学生牛尚周和温秉忠。宋耀如信奉基督教,受基督教监理会派遣于1886年1月抵达上海,后任监理会“试用传道”及“巡行传道”在昆山、七宝、太仓传教。1890年10月,宋耀如脱离基督教监理会年议会后改当自由传道人。在上海定居下来后,宋耀如在虹口朱家木桥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牛家及倪家旁购地建屋相邻而居。宋耀如先是兼职售卖《圣经》,1890年在自家地下室里开办小型印刷厂印刷《圣经》,将公司取名为“华美印书馆”。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1903年至1910年间宋耀如在上海的阜丰面粉厂任秘书兼翻译,1900年至1906年间宋耀如还至少在三所学校教过书。
温秉忠是否资助宋氏姐妹留美?
牛惠生提到安排宋氏姐妹赴美留学时的一句话引起笔者的注意:“在温家姨妈和姨父的关心下,他们(指宋耀如夫妇)能资助她们(指宋庆龄、宋美龄)的学费。”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温秉忠夫妇在财力上对宋氏姐妹留美有所帮助。
有研究历史的朋友直接否定了这种猜测,理由是:宋耀如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很早就开始售卖《圣经》且获利颇丰,故女儿赴美留学无需他人资助。笔者则认为:迟至1900年中国总共才只有8.5万名基督教新教教徒,至1906年也不过18万不到,所以不能用国外售卖《圣经》的规模来作推测。另据宋的外甥女牛惠珍回忆:当年在宋家的小型印刷厂里印刷好了的《圣经》是由倪桂珍做校对的,因此笔者认为印刷量也不会很大。故笔者推测宋耀如的财富积累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1907年还不一定非常富有。
宋庆龄取得了官派名额
此时,笔者在“历史新知网”上一篇题为“王季茞、胡彬夏、宋庆龄和曹芳芸曾是第一批被公派赴美的女留学生”的文章中读到一句“当时宋庆龄还不足15岁,如果没有其姨父温秉忠的关照,不会有这样一个机会赴美留学”。于是,笔者去查询了1907年这批留学生的年龄。从笔者找到的15名留学生中的13名(缺陈达德和杨景斌)的资料来看,在去除最年长的曹芳芸(36岁)和最年幼的宋庆龄(14岁)后,其他11人平均年龄为22.3岁。且大部分人已经有大学学习经历,有的已经大学毕业,甚至已经工作。
在“历史新知网”的这篇文章中,还提到“宋庆龄没有像胡彬夏、王季茞、曹芳芸一样入读韦尔斯利女子学院,而是先入一所私立学校补习英语,翌年考入卫斯理安女子学院文学系就读,可以说是沿着姐姐宋霭龄的留学足迹前行的”。此卫斯理安女子学院即坐落于佐治亚州梅肯市由监理会创办的Wesleyan College,时年18岁的宋霭龄在此上学。
笔者又搜索到了康静、李艳平的文章《中国第一位女化学博士——王季茝》,其中引述了两江总督端方当时的奏折内容,大意是:1906年端方在考察美国各高校时,“威尔士利学院校长赠送中国三个女留学生名额,免收住宿费、学费和饭费。耶路大学(耶鲁大学)校长送中国33个留学生名额,免收学费。干尼路(康奈尔)大学校长每年送中国六个名额,免收学费”。1907年9月温秉忠带领这些学生到达美国后,11名男生直接进入耶鲁大学或康奈尔大学,“男学生胡敦复等十一名已一律收入,计耶路大学四名,干尼路大学七名”,但王季茝等女生未能顺利入学,“威尔士利大学以女学生胡彬夏、王季茝、曹芳芸三名,程度微有未合,令入附设预备学堂,俟试验及格,再行升入。其宋庆龄一名,另择相当学堂送入”。
这批15人的官费留学生中的14人都进入了端方访美时答应赠送留学生名额的三所大学(或附设预备学堂)。但是,宋庆龄赴美后并没有进入这些大学(或附设预备学堂),而是与时年九岁的宋美龄一起先入宋耀如和温秉忠在上一年探访过的位于新泽西州Summit镇的Potwin学校补习英语,一年后入卫斯理安女子学院,但是宋庆龄的官方记录还是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韦尔斯利学院(前面奏折译作威尔士利学院)并享有官费待遇。
笔者倾向于温秉忠夫妇没有直接提供“财力”上的支持。但是,在温秉忠的“关照”下,宋庆龄取得了官派名额。这里所谓的“关照”并非指在考试时放了水,而是指在入选年龄(宋只有14岁)及就读学校(宋去了未赠送留学名额的卫斯理安女子学院)上对宋庆龄的尺度有所放松。
温秉忠的姻亲
此后不久,笔者找到了1907年6月17日《申报》刊登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初一日(6月11日)发出的“挑选男女学生赴美游学”牌示的内容,内有“均以在中学堂以上毕业、程度较深、能直接听讲者为合格”一句。尚未从中西女塾毕业的宋庆龄明显不符合“中学堂以毕业”这一入选条件。据此,笔者推断,应该是温秉忠的“关照”,使得宋耀如可以在“财力”上负担两个女儿同时赴美留学的开销了。
同船的官费生倪锡纯、宋庆龄及自费生牛惠珠、宋美龄四人均是温秉忠的姻亲。
另外,这批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或者家庭具有教会背景,或者本人具有教会学校背景。 (摘自《老照片》第145辑,山东画报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