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滨江公园,一座总高11.8米的孙权像背靠长江,一手执剑,一手指向前方(见左图),向世人昭示着他与鄂州的不解之缘。
孙权给鄂州改了名字
公元221年4月,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将鄂县改名武昌。次年,孙权在此地称吴王,沿用汉代鄂县旧城址修筑武昌城。
“赖我大皇,发声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曹乌林,显彰功名。”这是三国时期东吴军队高唱的军歌《伐乌林》,唱的是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到东吴,以孙权、周瑜为首的东吴集团,联合刘备,运用诈降、火攻等多种战术,打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刘备夺取益州后实力大增,成为孙吴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孙、刘集团从各自的战略出发,围绕荆州的归属,双方矛盾急剧上升。
此后,东吴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刘备举大军伐吴,正是在此背景下,孙权“自公安都鄂”,并将鄂州改名武昌。
每寸土地都有名人脚印
孙权为武昌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吸引后世文人墨客到访鄂州。吴王古都西边有一座山,名叫西山,古称樊山。西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临长江,与黄州赤壁相望。
孙权在武昌定都后,在西山留下多处遗迹,后唐朝的元结、李白,宋朝的秦观、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到此游览赋诗,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几乎每寸土地都覆盖了名人脚印。
西山不算高,山道两旁是绿树,即便在炎炎夏日,也会有清凉之感。山腰有一座凉亭,名叫黄武亭。据介绍:公元222年,孙权在“夷陵之战”大胜后,在武昌称王,自定年号“黄武元年”,大赦天下。建立此亭,彰显吴王威风,雄视宇内。三国时期,孙权、刘备、周瑜等都上过此山,彼时的西山,像历史大舞台,各路豪杰在此交相辉映。
山顶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军事瞭望塔,后人叫它武昌楼(见右图)。登楼远眺,万里长江滚滚东流,鄂州黄州尽收眼底。如今的武昌楼,是1998年为重现吴王避暑宫原貌而迁建的吴王避暑宫建筑群中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楼门横额上飘逸的“武昌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的手迹。
“古铜镜之乡”
在鄂州还有一座山,原名虎山,公元221年孙权从公安挥师到鄂县驻军虎山,遂改虎山为武昌山。
关于山名的来历,还有个传说。据传当年吴王孙权从公安率部迁至鄂县时,途经虎山(现武昌山)脚下,将士们长途跋涉,疲倦劳累,加之天气十分炎热,个个饥渴难耐。吴王下令休息,寻找水源。忽见一只金鸡从林中窜出,继而重入密林深处鸣啼。吴王闻声寻去,只见金鸡站立处,清泉从洞口流出。吴王大喜道“苍天有灵,神鸡佑我也”,朝金鸡跪拜后畅饮之。孙权和将士们饮用泉水后恢复了元气,忙命将士们上山安营扎寨,修建亭台楼阁,从此屯兵养马,操练三军,并用“以武而昌”之意命名了武昌山、武昌门、武昌县……
武昌山上有吴王寨,传说清代曾有五个绿林高手在山上立寨,故又名“五王寨”。武昌山上还有一座道观名为武昌观,乃近代重修,原名白衣庵。
据《鄂州文化简史》一书介绍,东汉末年,鄂县户口不足万户,市野萧条。孙权迁都武昌后,下令从建业(今南京)“移民千家”来武昌。
建业移民大多是王亲贵族、富豪之家,也有大量能工巧匠,他们将南方的工匠技术、特别是青铜铸造工艺带到了武昌。这一举措既增加了武昌的人口,又输入了长江下游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使得武昌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三国时期鄂州称武昌,与洛阳、会稽、徐州并称为全国四大产铜、铸镜中心。鄂州有2500余年铸镜史,出土的铜镜居全国之首,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鄂州已出土了六七百面古铜镜。其中,以汉三国六朝时期铜镜数量最多,也成就了鄂州“古铜镜之乡”的美誉。 (摘自5月31日《楚天都市报》 赵德龙 陈潇彤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