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海错图》中的鲥鱼
鲥鱼进贡始于朱元璋
《尔雅》谓鲥鱼“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据史籍记载,始吃鲥鱼在汉朝,兴吃鲥鱼在宋朝。食客大多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王安石在《后元丰行》诗中言: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欧阳修在《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中道:
荻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由于鲥鱼的肉性温和、味道甘美,所以苏东坡赞誉鲥鱼为“南国绝色之佳”。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吃鲥鱼,一顿能吃半条鲥鱼,因此,每年鲥鱼上市时,当涂和采石的地方官府就要朝贡鲥鱼,所以,鲥鱼成为贡品始于朱元璋。
朱棣对鲥鱼更是情有独钟,迁都北京后,每年七月初一都要用鲥鱼祭拜太祖,以表孝义,赋予鲥鱼鲜明的时代政治意涵。同时,为了稳固皇位,确保皇亲国戚、朝臣官僚享用鲥鱼,朱棣下旨在南京设立一家国有鲥鱼冰窖厂,负责鲥鱼的揽收冰窖、保鲜储存、包装派送。鲥鱼冰窖厂拥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由皇宫的司礼监掌管。
康熙帝最钟爱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满清政府仍沿袭明朝的鲥鱼进贡制度,也享受起“鱼中贵族入骨香”。在整个清朝的10个皇帝中,要数康熙皇帝最钟爱鲥鱼。
16岁的康熙真正掌控朝政大权后,皇宫的敬事房遵旨在明朝的基础上,在南京扩建鲥鱼冰窖厂。每年五月初,鲥鱼一上码头,快马好骑手便日夜兼程,驿卒马匹沿途更换。同时,为了保鲜,清人在冷链的箱子外层再封上猪油,这样,被猪油包裹着的箱子里的冰块就不易融化,保鲜效果更好。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用于快递鲥鱼的快马多达3000匹,一路替换,白天彩旗猎猎,夜晚张灯结彩,驭马人仅在马背上接碗汤水灌入口中,竟然能在三天三夜内把鲥鱼送到紫禁城,效率是明朝的10倍,但也造成沸腾民怨。
康熙二十二年初,时任山东省按察使分巡青州道参议张能鳞上呈《代请停贡鲥鱼疏》,请求朝廷停止进贡鲥鱼,免除百姓进贡鲥鱼之苦。有抱负、有作为的康熙采纳张能鳞的利国利民的意见,下旨取消了进贡鲥鱼制度,解散了南京的鲥鱼冰窖厂。
慈禧心心念念
然而,地方官府上贡鲥鱼的讨好行为却没有停止过。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四月初,江阴知县沈清世接到江苏省巡抚府指示,要江阴捕捞上贡的鲥鱼,而且要负责保鲜。
沈清世深入江边网户调研,与他们一起坐船进江捕鱼,尝试多种鲥鱼保鲜法,最终试验出用新榨的麻油保鲜鲥鱼的方法,即将新榨的麻油灌在油桶里,控制好油温,再将油桶放置在船头,把刚起网的鲥鱼快速放进油桶,再封好油桶口,当渔船靠港后,立即让等候的快马直送北京。
江阴上贡的鲥鱼,很为食用者所赞誉,尤其是慈禧太后,对江阴鲥鱼心心念念,赞不绝口。这种上贡鲥鱼的遗俗,延续至民国。 (摘自5月30日《江南晚报》 王荣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