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声音遇到科技

作家文摘 2023年06月13日

《声音捕手——获取人们感受、隐私和金钱的智能语音营销》 [美]约瑟夫·图罗著 林相森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智能音箱、智能手机会“监听”我们说话吗?一个人的语音到底能揭示什么信息?营销者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技术了解受众的想法、情绪吗?他们能基于这些解读进行个性化营销并获利吗?这些都是本书将要回答的问题。

  

  声音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包含音调、速度、重音、停顿等生理学意义上的数据,更是嵌入在围绕声音的产生、感知和传播而形成的社会关系里。但今天,当声音遇到科技时,一个崛起的新产业——“智能语音”开始重塑媒体沟通、营销传播、社会治理等的规范与结构。

  营销科学家可以利用“语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购物者身份和偏好进行实时洞察。这为营销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

  现在,营销科学家积极利用语音数据建模,找到差异化营销的方法。同时,语音识别不像面部识别那样容易招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此营销专家在迫切推动语音画像(voice profiling)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如今不少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已经在根据来电者的声音判断其情绪、情感和人格特征,从而实时调整服务和沟通的方式。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声纹,一个人的体重、身高、年龄和种族,甚至可能患有的疾病,都可以从声音中推断出来。

  当然像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它们拥有大量语音分析相关的专利。现在它们的智能音箱也在提取声纹进行识别,因此语音画像对它们而言更容易实现。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而且它们有能力将声纹与其他的人口特征或者购买行为数据进行匹配,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广告推送,这本质上会强化它们的垄断地位。

  当然关于隐私问题的争论也会愈演愈烈,企业管理者有时候认为消费者愿意为了获取便利而牺牲隐私,这也正好进一步强化了个性化战略的螺旋效应: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够透过个性化来创造新的竞争壁垒,另一方面消费者似乎也默认了这样的个性化,因为语音画像的歧视往往更容易,也更隐蔽。企业可以通过诱导式监控战略,避重就轻,夸大产品的优点,粉饰缺点,让用户不断地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大企业监控或追踪用户的空间。这一过程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褚荣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