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禅院吃茶去

作家文摘 2023年08月25日 ·高 鹏·

(摘自《光阴一叶:茶史两千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之所以后世对禅院中的煎茶行为如此司空见惯,甚至不惜强行嵌入绘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唐代中期以后茶事发展迅速,尽管只有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它在唐初尚未普及的状况。其次,寺庙在后世是茶的主场之一,吃茶是参禅重要的辅助方式。除饮品本身具备提神醒脑、消食克欲的生理作用外,茶仪式也对开悟产生心理引导。

  陆羽生活的时代,距离定义水的沸点是100℃或温度计的发明还有千余年,然而这并未妨碍茶圣判断水温。根据水在三个温度呈现的状态——《茶经》称其为三个“沸度”,陆氏煎茶定义了三组操作。当水中出现似鱼眼状气泡并微微做声时视作“一沸”;当水面边缘呈泉涌时视作“二沸”;当水面出现翻滚时视作“三沸”根据实际测量,一沸为80℃,二沸为 91℃,三沸为 95℃。在水由80℃加热到95℃的时间内,三组操作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操持形成的视听效果可以令煎茶人或对面的观众进入一种精神松弛的状态。对于僧人来说,这一状态是通往开悟的必经之路。

  陆氏煎茶“一沸”时要根据注水量投放适当比例的盐,为水调鲜,原则是宁欠勿过,不能盖过茶气。“二沸”操作比较烦琐,分为三势,需要先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尺——陆羽称其为“竹策”于汤心环绕拨动,形成漩涡:之后要将适量茶末由漩涡处注入,完成上述三势的时间只有区区十几秒。“三沸”时只有一个动作,将“二沸”舀出之水注回汤中,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水“老”,让茶汤处于最鲜美的状态: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如今,科学告诉人们,持续沸腾的水会析出更多铁、钙等元素,它们会与茶多酚发生化学反应,抑制茶香。如果僧人庄重、自如地完成上述煎茶仪式,达成稳定专注、无欲无求的心境,甚至可以和打坐、冥想产生类似的效果。

  其实不仅是僧人,每一个专注于煎茶操持的人都会处在一种清心寡欲、空明寂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把人的心灵暂时带离种种忧虑、欲望、负担。在佛教中,要去除此类世俗情绪,也就是佛学中描述的贪、嗔、痴——通常需要通过瑜伽语音进入冥想。当然,冥想只是途径,而且并非唯一选项,茶道启蒙后,成为另一种途径。当与世俗深刻脱离,也就是深层冥想时,会形成完美的“禅”,最终会进入“入定”的状态,这才是修行的目的。因此,当茶事可以代替冥想形成“禅定”时,高僧大德就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它阐述了这二者的深层共鸣,非参透而不可得。在唐代中后期的庙宇中,“吃茶去”已经发展成一句内涵明确的禅语。

  《祖堂集》是一本由五代时期南唐静筠二禅师创作的佛学书籍在公元952年出版。这本书收录了众多禅宗祖师的言行,在中国久已佚失。20世纪初,日本学者在朝鲜发现《祖堂集》二十卷完整版。书中所记禅师言谈中,使用过“吃茶去”话头的人共有8位之多,全部事件发生时间约自公元850年至900年。虽然八位高僧说“吃茶去”是在回答不同问题,但基本是因为问题浅显或发问者需自行领会。由此可见,“吃茶去”在晚唐寺院用语中的禅机类似于“参悟去”委婉的表达方式。

  在《祖堂集》被重新发现之前,人们了解“吃茶去”的禅语几乎都源自宋朝人的记载,而宋人取舍中只留下了赵州和尚连发三句“吃茶去”的经典范例:

  又别时上堂,师念《心经》,有人云:“念经作什么?”师云:“赖得阇梨道念经,老僧洎忘却。”师问僧:“还曾到这里么?”云:“曾到这里。”师云:“吃茶去。”师云:“还曾到这里么?”对云:“不曾到这里。”师云:“吃茶去。”又问僧:“还曾到这里么?”对云:“和尚问作什么?”师云:“吃茶去。”

  时光荏苒,最终关于赵州古佛的故事也横生出许多误传,这其实和《萧翼赚兰亭图》中茶盏托出现时空错位,和“秘色瓷”出土前世人对它的错误猜测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时间流逝,千年史海掩盖了很多真相,需要后人在探索中敢于挑战与完善。茶道的兴起又何尝不是如此,若不是陆圣曾为它融会贯通、上下求索,后人又怎会知道它既降得住“金阙银銮”,也守得起“青灯古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