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初,钱李仁与夫人郑韵
8月20日,是人民日报社老社长钱李仁虚龄百岁的大日子。他喜欢别人叫他“老钱”。老钱代表的一代理想主义者——“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忠诚地、不声不响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他们身上始终保留着那个发光的东西。”巴金赞美过的,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如果打官司,我钱李仁上法庭!”
那是1988年,记者蒋亚平花三个月采写的调查报道《“丰收”的折扣》见报,批评北京某郊县在推行规模经营旗号下,动摇包产到户政策,虚报粮食产量。为了搞规模经营,撕毁了与农户签订的果树承包合同……这下捅了大马蜂窝。
老钱叫来时任经济部农村组负责人吴长生,详询报道依据是否充足。吴长生送上记者的采访笔记等一大摞资料。老钱窝在办公室整整看了一天,踏实了,对吴长生说,“我告诉你一句话:如果打官司,我钱李仁上法庭!”
面对重重压力,老钱坚持,报道是根据一线农民的诉说写成,基本事实准确,没有捏造。应该严格执行中央政策,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保持家庭联产承包制稳定,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纠正不当做法。
还有则反例。有则一版报道《中南海里购股票》:“中南海国务院大院里,汇集了很多人,都在踊跃购买一种从来没买过的东西——股票……”一时哗然。老钱经过调查,发现只是在西安门大街某国家机关大院试发售金杯汽车股票,并不在中南海,报道明显失实。老钱指示在同样醒目的位置,发了更正。
已成经典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记者罗荣兴、曹焕荣、祝华新),也是经由老钱拍板,于1987年10月6日和7日推向头版连载。报道密集采访京沪两地一大批专家学者,系统梳理当年思想界对中国改革动力、特征、代价的理性思考,成为改革40年进程中的代表性新闻作品。
重建记者站
1985年底,老钱刚到报社履新,很多老同志找他,强烈呼吁恢复人民日报地方记者站。从1958年邓拓社长被调离后,次年人民日报记者站便与新华社地方分社合并,很不利于报社在地方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老钱同新华社领导穆青协商,提出方案,1986年6月经中办、国办批转《关于人民日报地方记者站与新华社地方分社分开设立的报告》。
老钱参加了九省市记者站的挂牌。很多地方党政一把手也出席了挂牌仪式,如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此后,一版头条的地方新闻,每年一般都在100篇左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荣获全国新闻奖的优秀篇什更是不胜枚举”,老钱满是欣慰。
如上海记者站记者章世鸿1988年发表在头版的《一个城市两种速度说明了什么》,剖析上海开发区与非开发区发展速度迥异的问题,对上海经济工作全局进行评述,《解放日报》次日转载,反响强烈;浙江记者站记者高海浩1988年采写《一人沉浮,千夫评说——步鑫生被免职后的种种议论》,第一次反思新闻界对典型人物的“捧杀”问题,引发全国讨论;西藏记者站首任站长卢小飞,于1987年夏先后采写了对访问西藏的美国总统布什和德国总理科尔的报道,科尔说,他见到的一切比他在书本上看到的更好。到了2001年,广西记者站记者郑盛丰独家报道南丹瞒报重大矿难事件,时任总理说,要不是《人民日报》,差不多上百人就要冤沉水底了。
从记者站到分社,人民日报在各地影响力日益扩大。
建议搭建 “信息高速公路”
1993年底,退休的老钱在本报刊发《西方国家失业问题再探讨》,“在工业发达国家,新的支柱产业将不是再出现一种新的支柱性制造业(例如像汽车工业那样),而很可能是‘信息产业’。”
他描述“信息高速公路”:如果你想欣赏一部影片,只要在家按几下电钮,就可以从电影资料馆直接传输到你家中的电视机屏幕上……这将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有的行业可能会消失,改变,也许更多的新行业可能出现。
这是30年前的预判啊!当时绝大多公众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
次年,人民日报连载老钱的《从“信息高速公路”看美国信息业》,这时,离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还有两个多月。我国在信息化道路上弯道超车,这位老地下党员功不可没。 (摘自8月20日《新民晚报》 李泓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