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劲松一区114号楼(见图)曾经是这样的“双面人设”:在地图上区位极佳,毗邻东三环劲松桥,与垂杨柳医院仅一墙之隔;但在居民看来,这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的“定时炸弹”。楼体开裂,漏雨返水,居民苦不堪言。作为全市首批老楼拆除重建的试点项目,这座年近50的老楼如今获得了新生。老居民们正陆续搬回自己的新家。
D级危楼的警报终于解除了
劲松一区114号楼的“前世”是1978年建设的一栋六层框架轻板实验楼,里面住着66户居民。不到20厘米厚的外墙板让屋里冬冷夏热,楼本体也“老态龙钟”。三单元的陈学平眼看着它从当年的引领风尚到如今成了危楼:“我们家厕所的墙板往外倒,和顶板都脱开了两三厘米的缝,手掌都能伸进去,就怕哪一天全倒了。”
漏水也是这栋老楼的沉疴。上下水管道更影响低楼层的居民。另根据统计,66户居民中,家有老人的占到60%左右,没有电梯几乎让他们寸步难行。
50年风雨过后,这座楼房已经成为D级危楼。危房改造,成为楼内所有居民的期盼。在城市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北京不能再走旧房拆迁,再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老路,而是开启了一场危旧居民楼城市更新的尝试。2020年,劲松一区114号楼被列为北京市首批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将通过拆除重建、原址回迁的方式解决那些曾经困扰居民的问题。
新楼什么样?
朝阳区劲松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何海军回忆前期入户的工作,为了打消老年人周转困难的顾虑,街道的志愿者帮着独居的老人们找房源、打包行李、搬家。为了让牵涉子女继承的家庭能够尽快厘清财产分配,街道还邀请了法律专家为他们提供援助。最终,经过一年努力,居民全部签约,2021年12月4日,老楼正式启动拆除。
设计师们手中有一份非常详尽的重建方案:改造后的新楼本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抗震性能达标;房屋的户型也更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卧室减少的面积补给客厅,增加卫生间和厨房的使用面积;六层的顶板一次性浇筑到位,能更好保证防水的效果;上下水管道使用了先进的双层螺纹管;加装电梯实现平层入户。
新楼施工的过程中举行了两场居民开放日。每次来看房子,居民们总能发现细节的惊喜。王女士看着快要装修完的卫生间变成了干湿分离。翁大妈发现楼里不仅装了电梯,单元入口处还有另一项装置。项目经理孟樊军说这是升降平台,是专门为独自坐轮椅出行的居民准备的。
从搬走到收房,劲松一区114号楼的居民用了19个月,比建设单位承诺的时间少了5个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项目采用了一体化实施方案。
“四方共担”出资新模式
劲松一区114号楼是全市首个采用“四方共担”方式出资重建的危旧楼房。何海军说,这个项目中,政府出资一半左右,产权单位、居民、社会机构共担一半,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每户居民的出资额降到了六七万元。
这次参与投资的愿景集团在此之前已经参与了“劲松模式”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劲松一区114号楼在重建过程中增加了地下室,可使用面积约600平方米。在未来的20年里,这个地下室将无偿提供给愿景集团使用。至于引入哪些业态?何海军表示,这由居民说了算。“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征求居民的意见,比如说商超、老年食堂、理发、图书角等。”
从2020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北京已陆续有光华里5、6号楼项目、光明楼17号楼、劲松一区114号楼等项目率先试水拆除重建模式。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分四所副所长张德民认为,拆除重建这种城市更新方式是更适用于简易楼这类建筑的新思路,也是城市更新的新解法。 (摘自7月19日微信公众号“北京新闻广播” 郭雅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