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中的细节

作家文摘 2023年10月10日

《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 谭木声著 新星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1900年庚子事变,法国与西班牙军队攻入紫禁城

  1900年庚子事变,清廷太后“西狩”。这一独立的历史事件,却关乎中华社会的历史走向。本书作者以大历史的视野,小切口进入,使用新的研究材料,以丰富的细节展现这场起于一家一姓私怨、终于家国命运的大动荡。

  

  庚子事变、义和团、八国联军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显赫的题目,120多年来已经有各种各样的研究。

  低血糖状态

  义和团最早是从鲁西南兴起来的,这地方太穷了,穷到连地主都养不起,按理说没有帝国主义的问题,反洋的义和拳怎么会在这里兴起?一个村庄的地主就是乡绅,是地方基本的治理力量,如果一个地方连乡绅都没有,那它就是一盘散沙,义和拳到这里传教就不受干涉。而且那个时候的义和团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我到你这个村子设一个坛,大家在我的带领下就可以直接上神,直接和三太子、托塔李天王沟通,不用经过一层一层的上级教主。这就不得了了,相当于马丁·路德·金的新教改革,所以它就迅速的传播开来。

  但是这要有一个前提,这就是信众要普遍地比较容易产生“上神”的宗教体验。1898-1899年山东和华北持续大旱,大家都吃不饱,吃不饱就带来普遍的低血糖状态。研究发现,低血糖是人产生宗教经验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南美到非洲到东亚的各种原始的巫术,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斋戒,斋戒的真实用途其实就是进入低血糖状态,在一定的宗教仪轨暗示下,进入所谓“上神”状态。

  在1898-1899年的时候,因为这种普遍的饥饿,山东和直隶的农民发现,照这套仪式,真的就感觉三太子跟我聊天了,这是义和拳快速发展的一个要素,宗教体验的易得性。第二个是闲暇,大旱之下田间地头没活可干了,农民有时间参加宗教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以及结成一团去抢大户。那个时候的大户主要就指教民。

  昏招迭出

  我这本书关注细节,关注一个个的人,我发现所谓的政府管控的缺失,其实是人的问题。政府是没有意志的,它其实也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当这些个人能够在一个有效的权力管控者之下达成妥协时,他们的意见就对外表现为政府的意志。当他们达不成妥协时,就出现了事实上的权力真空状态,当每个集团都按照自己的认识,按照自己的利益,甚至按照自己的误解去行事时,你就会发现政府的决定左右摇摆,互相矛盾,这实际上就是无政府状态了。1900年的大清,基本就是这个状态。

  所以看这一段的材料,太后在这几年昏招迭出,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策略,没有坚定不移的目标。今天说要开大炮把使馆给轰了,过两天又派人送吃的,天热,还送了好多西瓜,这都记在被包围的外国人的回忆录中。为什么太后反复无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人都试图左右太后,她已经没有办法成为权力的核心了。我就去写这些人在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角色。

  可能大家会说,慈禧太后从1860年一直到1908年死去,一直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她怎么会这样?但是当我们进入到各种细节材料里面去会发现,太后不过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一个老妇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