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真能读明白的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蒋宗许 陈默评注 中华书局2023年9月出版
《世说新语》是一部极有趣的志人小说,历来为人所厚爱,其篇幅短小,文字生动,貌似很好读,实际上想真正读明白背后的深意却很不容易。本书不仅有指点迷津的题解和评鉴,还附有“读明白”的神器——人名指南,助力全方位读懂《世说新语》的精彩之处。
《世说新语》中出场次数最多的人是谁?
《世说新语》人物众多,谁的出场次数最多?据书后的“人名指南”,是谢安(111条),其次是桓温(92条)和王导(86条)。
第一名谢安活跃在不同的门类里。把这111条读完,可见作为东晋中兴名臣的谢安,在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出类拔萃,也会理解刘义庆及门人为什么会选取了这么多谢安的片段。
谢安宅心仁厚,从小就是非分明。《德行》33写他劝谏伯父谢奕不要用烈酒惩罚一个年老的犯人。最妙的是,“评鉴”把表现谢安仁厚的系列事件勾连起来了:
小时就有仁者之心,而且能一以贯之。除此则外,本书还有谢安允许逃亡的士卒在南塘下船舶中求一条生路(《政事》23),随谢万在军时体恤将士等(《简傲》14)。其孙谢混有“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规箴》27)语,代表了时人对谢安仁德的赞美。
谢安教育子女也很有心得。除了我们熟悉的“芝兰玉树”“未若柳絮因风起”等名场面,他还“常常以自我为表率(身教)”教育儿子,通过打赌的方式改掉了侄子谢玄佩戴香囊的坏习惯,而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
这些对现代为人父母者都很有启发。
对桓温材料的择取为什么耐人寻味?
《世说新语》对桓温92条材料的择取十分耐人寻味。桓温有识有趣,也有人情味。如罢黜把猿猴弄死的官吏,免掉“同盘不相助”的同僚,都表现了他的正直善良。而在《晋书》中,桓温是与叛臣王敦列于同篇被贬斥的。《世说新语》有多处描写王敦的冷漠残忍、狂傲自大,但对桓温的塑造相当温和,还写到桓温的文艺腔儿。如《言语》55,写桓温北征路上见到先前种下的柳树,已经十围粗了,感慨道:“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易逝的时光呢!”“评鉴”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八字,千古绝唱,可以视为人生警策。
的确,尽管《世说新语》的佳句数不胜数,这八个字也算得上让人惊艳的金句了。可见一世枭雄的粗犷之下,包裹着一颗敏感细腻的锦绣之心。
对于桓温“遗臭万年”这一语录的记载,《世说新语》的择取也值得玩味,与《晋书》中与下属对话的场合不同,《世说新语》把这则放到“尤悔”一门,变成桓温的自我反思,这样就减轻了“遗臭万年”所表达的贬义:
桓温躺着说道:“像这样默默无闻,将会被文帝、景帝耻笑。”接着他又突然坐起来,说:“既然不能流芳后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年吗?”
后面的“评鉴”准确抓住了《世说新语》对于桓温的态度,认为桓温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不至于遗臭万年。
为什么会这样?“豪爽”的题解里说得比较明白,桓温东征西讨,功勋卓著,然而功高震主,不食人则将为人所食,所谓叛逆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通过现象看本质的透彻理解,应该是领略到“世说笔法”了。
“竹林七贤”中谁的出镜率最高?
据“人名指南”,阮籍有20条,嵇康21条,而竹林七贤里年龄最小的王戎出现了36条。
就是那个认为道边苦李而不去争抢的聪明小孩,是拒绝父亲几百万丧葬费的清高之士,也是把李子钻核以保护专利的吝啬鬼,而居然还是“卿卿我我”成语的主人公……这自相矛盾的人设到底怎么回事?在“俭啬”的题解以及评鉴中,找到了答案:
钻核卖李,实在是出奇之举,亦是自污之行。如此行径,当然被人们鄙视轻薄,其用心可谓良苦。
以王戎之聪明,早已洞见了时世的危艰……王戎祖、父皆为魏臣,门阀高贵,地位崇隆,且自身因功封侯,名声显赫,遭猜忌嫌疑在所难免,于是有意自污,演出了此门中之贪婪吝啬的形象。原来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自保,为了活命,所以不惜自毁名声,自污形象。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求生欲! (古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