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日,警察逮捕枪击事件嫌疑人
10月3日,泰国曼谷市中心的暹罗百丽宫购物中心热闹的氛围被一连串枪声打破。前来旅行的中国游客一死一伤。嫌疑人是一名14岁少年,他被指患有精神疾病。中国遇难者家属告诉记者,遇难者有一对5岁多的双胞胎女儿,他们原计划10月4日凌晨返回国内,却突遭意外。
类似的枪声,一年前曾在泰国东北部一所幼儿园响起。上述枪击案暴露出泰国枪支泛滥的严峻问题。刚面向中国游客实施阶段性免签政策的泰国旅游业,预计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受伤中国公民或将接受数月治疗
枪击案事发地点位于大楼内M层一家名牌包包店附近。当日,有中国游客向记者介绍,其当时正在百丽宫内逛街,看到很多游客在逃跑,随后在逃跑过程中听到了枪响。另有一名中国游客介绍,事发后百丽宫和暹罗中心两个商场都被关闭,其曾被困在暹罗中心内,随后游客撤离。
此次枪击案导致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1名遇难者为中国公民,另有1名中国公民受伤。
中国游客李艺(化名)的阿姨在此次枪击案中遇难,母亲受伤。10月4日上午,李艺向记者回忆,事发时,其与家人在商场里准备上厕所,刚进厕所排队不到一分钟,就听到第一声枪响。“后面连续开了很多枪,我们才反应过来,往隔间里面跑。我们都挤在最后一个隔间里,当时阿姨和另外两个女性已经倒在隔间外面了。”
跟进曼谷枪击案后续处置的泰国著名慈善组织“华侨报德善堂”志愿者向记者介绍,受伤的中国公民已脱离生命危险,但据其了解的情况,可能还要接受为期数个月的治疗。
记者从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获悉,10月4日上午,泰国哇集拉隆功国王、素提达王后派代表到医院慰问在枪击中受伤的中国公民。正在医院看望伤者的驻泰国大使韩志强接待了国王王后代表。同日,泰国总理赛塔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已致电中国驻泰国大使道歉,称将竭尽所能为遇难者和伤者提供一切帮助。
14岁嫌犯家中搜查到子弹
事发当日17时10分左右,泰国警方逮捕了一名14岁少年,他涉嫌制造了这起枪击事件。当晚,泰国警方前往嫌疑人家中调查,发现了BB枪、M4、M16弹药、猎枪弹药和9毫米弹药。警察还从嫌疑人的手机中发现了他练习射击的视频。泰国警察总署署长多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嫌疑人家长透露其患有精神疾病且当日早前未服用治疗药物,但具体犯罪动机尚在调查中。
另据泰媒报道,泰国警方逮捕了数名枪支销售商,他们曾参与向曼谷枪击案嫌疑人出售武器。警方还怀疑,枪支销售是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
报德善堂志愿者表示,“相信泰国政府会高度重视,但由于嫌疑人14岁,还没有成年,(判决结果)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讲不乐观。”
2022年10月6日,泰国农磨兰普府发生枪击案件,袭击者向当地一家幼儿园进行“无差别射杀”,造成近40人死亡,其中多数是儿童。来自警方的消息显示,凶手此前为一名警员,因涉毒而被解雇,作案后自杀身亡。警方推断其作案原因与吸食毒品后情绪失控有关。据多家媒体报道,这是泰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肇事者枪击事件。
这并非泰国首次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2020年,泰国一名士兵在呵叻府射杀了他的指挥官并驾车逃往市区一处商场,沿途开枪射杀无辜路人。在他进入商场后,更多的人被枪杀。此次事件造成3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2022年的幼儿园枪击案发生后,泰国国会下议院警察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奇帕·吉达恭曾表示,警察事务委员会将开会讨论增加民众获取合法枪支的难度,以及要求持枪者每两到三年更换持枪证。曼谷枪击案发生后,泰国总理赛塔也表示,泰国政府将采取控枪等预防性措施。
枪支拥有率高得惊人
事实上,泰国枪支暴力和管制问题早已暴露。泰国警察总署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年泰国境内共发生枪支相关案件超3.14万起,其中涉案枪支为未登记注册的非法枪支的案件超过2.43万起,占案件总数的77.5%。
记者从泰国发展研究所官网2022年10月发布的文章中获悉,泰国拥有超过1030万支枪支,平民枪支拥有率为每100人15.1支,为东盟第一,亚洲第二高,仅次于巴基斯坦。与此同时,泰国涉枪死亡总数在东盟国家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菲律宾。
该文章指出,“泰国的枪支拥有率高得惊人,这得益于枪支许可证发放流程的便捷,在泰国申请和获得枪支许可证很容易。”“宽松的枪支法律和政策表明泰国社会对枪支暴力的高度容忍。”文章中表示,社会倾向于将暴力犯罪视为个案,而不是结构性问题。幼儿园枪击案中,许多人指出肇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药物滥用情况,“被忽视的是结构性问题,使患有精神和毒品问题的人能够获得枪支”。
此次曼谷枪击案,也再次让泰国旅游安全问题受到关注。香港中旅社董事总经理、香港国旅董事长陈瑞东表示,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要让中国游客回归,关键还要安全措施的出台及落实。“有关国家应调动社会各阶层对外国游客安全的重视,加强游客安全指引,比如中文的报警应急系统。”
据了解,泰国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将采取多种措施,以尽快恢复泰国民众和外国游客对泰国旅游业的信心。 (摘自10月7日《南方都市报》 陈燕 杨千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