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的内河
800多年前,辛弃疾曾来福州任“市长”,但不止是“市长”。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退居上饶长达十年的辛弃疾(1181年冬他在江西安抚使任上被弹劾罢职,改任浙西提刑而未赴任就收到罢免令),总算没被彻底忘记,获命出任福建提点刑狱。
对于福州,辛弃疾并不感到陌生,他知道福州别名“三山”。早在1189年,友人徐安国赴任福建路安抚使司干办公事,辛弃疾欣然作词为之送行:
……诗酒壮,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
这是辛弃疾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也是他自己心怀江山、寄情诗酒的心情的写照。
辛弃疾不仅与福州官员有相识者,他与福州名士亦有相知者,郑元英就是其中的一位。郑元英,福州西门外文山人,曾于淳熙十一年入蜀为官,在蜀不过二三年,携书而归,建巢经楼以藏。巢经楼可以说是当时的私人图书馆,但它已经具备了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其书籍可供人阅览,尚友斋是它的阅览室。辛弃疾应郑元英之请,为其藏书楼赋词两首,一首是《归朝欢·寄题三山郑元英巢经楼,楼之侧有尚友斋,欲借书者就斋中取读,书不借出》,另一首是《玉楼春·寄题文山郑元英巢经楼》。
赴福州的途中,辛弃疾在建阳会见了老友朱熹,并向朱熹“问政”。在福建提刑任上,辛弃疾行事雷厉风行,严格要求下属奉公守法,对百姓的诉狱之事,则多宽厚处理。这就是朱熹说的“临民以宽,驭吏以严”。官方评述他的政绩说“谳议从厚,闽人户知之”。
辛弃疾渐渐熟悉福州的风土人情,也喜欢上了福州。工作之余,他写下了吟咏福州的深情词章。
他对曾经“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并主持疏浚西湖的赵汝愚颇为推崇,时有词作流露追怀之情,如《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此词作于辛弃疾任福建提刑的当年夏天,其时赵汝愚未为丞相,丞相之称系辛词编集时所追改。词中有一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这是辛弃疾对福州的热情点赞,已经成为吟咏福州西湖的名句。
绍熙三年(1192年)冬,辛弃疾奉召赴临安行在,入朝奏事。到达临安后,他给光宗上过两篇奏折。从这两篇奏折来看,此次辛弃疾奉召赴临安行在,大概是因为辛弃疾在军事上既有战略眼光又有实战经验,朝廷想听听辛弃疾对于局势的看法和意见。同时,辛弃疾也有福建的政务和民情需要向朝廷报告。后来朝廷委任辛弃疾为福建安抚使,主持福建军政,处理福建事务。那时地方时有事变,安抚使应急处变,负有专责,辛弃疾多次被朝廷派为地方安抚使,为朝廷灭火。 (摘自9月12日《福州晚报》 危砖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