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为什么要读古文?

作家文摘 2024年04月02日

邵鑫和他的学生们

  在网络读书平台,不时有解读古文的名师火出圈:讲《诗经》《楚辞》的骆玉明老师,讲《世说新语》的戴建业老师,讲《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的邵鑫老师……

  今人曾经远古文,今人如今又再拾古文。

  古籍不是故纸堆

  《论语》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古籍了。作为儒家经典,这本孔子语录中有大量的句子已经成为如今惯用的成语,比如不亦乐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名正言顺、有教无类、文质彬彬、近悦远来、欲速不达……而《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名句,至今也仍然在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哲学,本身是围绕人生问题的思考。”曾经的北大文学社社长、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第一届总冠军邵鑫说。由他主讲的“邵鑫读书”在平台上的总点击已经破亿次。

  “古籍不是故纸堆,如果你只是把《论语》当作谈资,想从中获得一些功利性的用途,那你可能没有真正读懂《论语》。今人读古文,要能走得进,也要能走得出。所谓走得出,就是读完之后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邵鑫说。

  不仅《论语》是一本超级人生指南,在邵鑫眼中,几乎每一篇古文,哪怕是游记,也在表达作者的思想,也与当代产生联系。“比如说我们课本上就有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到王安石游山,从前洞游到后洞,越往后,洞里的风景越漂亮,但是人也越少,路也越黑。他担心火把熄灭,退了出来,但一出来就后悔了。随后王安石得出结论:世界上最漂亮的风景都既险又远,所以有志者应该去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写完此文4年后,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12年后,他又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变法。

  读文学就是读人心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古文观止》,收录自东周至明代的222篇古文,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好的启蒙读物之一。在222篇绝顶好的古文里率先登场的,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也是《左传》的开篇。

  “《诗经》第一篇《关雎》讲的是夫妻,《左传》第一篇讲的是兄弟。《大学》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文始终在告诉你,想正民风,先要正家风。乱世是怎么来的?是从家庭开始的——夫妇失德,兄弟失和,乱臣贼子便从中产生。”邵鑫说。

  《左传》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不少,如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说的是“爱子,教之以义方”。而《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说的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文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子,应该教之以义方,应该为之计深远——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管,要为孩子树立公正(义)、划定规矩(方),这个‘框’画好以后,更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手,不要目光短浅,只顾眼前。”

  在邵鑫看来,《古文观止》里有最精华的222篇文章,“不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古代人类群星闪耀史”。“你想想,《左传》、《战国策》、诸葛亮、李白、苏轼……那么多古人智慧的结晶,能跟他们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文学是人学,读文学就是读人心。”

  穿越千年的共情

  除在网上教授《论语》《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经典,邵鑫还有一门诗词精读课广受好评。在他看来,诗词有两个核心,一是审美,二是情感——对于培养美感和共情能力,诗词是再好不过的学习对象。

  唐诗是出了名的情感丰沛,饱和度极高。少年人读李白的《将进酒》,能够与其中失意中年人的放诞、“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借酒消愁共鸣吗?邵鑫认为,共鸣唐诗,不分年龄,而分心性:“能看懂什么作品,和一个人的阅历、心性和悟性都有关系。”

  相比唐诗的情感丰沛,宋诗中有更多的思考,更强的人生观袒露。“你去看宋代大家的诗词,往往和他们的人生际遇、政治立场有所关联。比方王安石刚开始推行变法的时候,写的诗是《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是他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感觉天地为之一新,百姓也欢欣雀跃。”

  古诗词中难免有佶屈聱牙之处,邵鑫觉得不是问题。有时候学生会带着多音字来询问他,他会告诉学生:“汉字读音和意思相关,不知道怎么读的时候,要先去了解词义,再寻找匹配的读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我不会多说,因为教育从来不能顺从人的惰性,如果老师都包办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剥夺了。”

  而今邵鑫线上的学生很多很广,由于网络教育的优势,从城市到农村,都有孩子跟着他学古文。有一次讲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他问孩子们,为什么“猿声”一般都是凄厉哀怨吓人的,在李白听来却觉得“轻舟已过万重山”?正确答案当然是李白当时遇赦,听到什么都高兴。但有一个孩子说,可能是李白孤独到了一定境界,听到猿声也觉得高兴。这样的共情,谁又能断言是错呢?

  (摘自《新民周刊》2024年第11期 阙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