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林:纳天为画 向美而生

作家文摘 2024年08月02日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韩美林艺术馆,正在进行“生命密码——韩美林生肖艺术展”,吸引了全国各地各年龄层的观众。韩美林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我是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

  您是一个高产的艺术家,创作涵盖了书法、绘画、雕塑、设计等多个领域。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韩美林:我的方法是不停地下去,到下边去找新的感觉。我们“艺术大篷车”年年开,去民间采风(见左图,在青海),全国各地都跑遍了,跑了上百万公里。下去后,最底层真实的情况什么样,老百姓的酸甜苦辣都知道,会重新构建你创作的艺术典型。艺术家下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创作就不会枯竭。

  您是怎么从民间艺术里汲取养分的?

  韩美林:我对民间的一切都好奇,都学,都从里边拿到东西,刻的、雕的、画的、印的、染的、织的、编的、挖的、剪的,等等;我喜欢跟他们一起跳、一起唱、一起捏、一起剪、一起讲故事、一起笑、一起抹泪。

  这些年来,艺术大篷车既是艺术之旅,也是扶贫之旅。我们到田间地头学习各种民间艺术技法,在发掘、弘扬民间艺术外,还建立了多所希望小学,并扶持那些无设计力量的小厂、穷厂、快倒闭的厂,在现代文明和民族传统间架起一座座桥梁。

  您获得过很多荣誉,但说得更多的是“我是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

  韩美林:我是跟着中国大地上的“陕北老奶奶”成长起来的。“陕北老奶奶”后方是长城、黄河、长江、喜马拉雅山,是龙门、云冈、贺兰山,黑山、沧源、石斋山,是良渚、安阳、莫高窟……我是“中国的儿子”。我也大言不惭、问心无愧地讲,我是中国“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

  没有想到天书这么受欢迎

  2007年,您耗费30多年心血收集书写的古文字图录《天书》问世,轰动世界。目前《天书》第四集正在出版中。是什么契机让您收集书写古文字的?

  韩美林:这些古文字符号,遗存在上古的陶片、竹简、木牍、甲骨、岩画、石刻和各种钟鼎彝器的铭文中。当时只感觉古文字这么美,遇见就先记在一个本子上,其他没想那么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启功先生看到我收集这么多无人辨识的古文字符。他对我说,这么美的东西,弃之可惜。你是画画的,书法底子又好,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我跟启功、欧阳中石、冯骥才、季羡林、李学勤、裘锡圭、冯其庸等老师和朋友多次讨论这些“谁也不认识的画”。他们都给予我很大鼓励。

  我将这些古文字符,在保留文字结构和字形的前提下,用现代审美进行演绎(见右图)。今天这项工作仍在继续。

  您从小习字,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您对天书有使命感吧?

  韩美林:绝对有使命感。我从小就习颜鲁公的字,到现在还是颜鲁公,没有脱掉传统。

  原本按照启功老师的说法,我是在办“文字收容所”,没想到《天书》出版后,老的少的都喜欢。在故宫展览期间,排队一直排到太和殿,零下13摄氏度下着大雪,小孩趴在地上临摹,残疾人拄着双拐去参观。

  《天书》在国际上影响力如何?

  韩美林:日本也出了《天书》,一天就卖光了。现在,多个国际企业都找来谈合作,香奈儿、劳力士、阿迪达斯、奥迪等等,都想要用天书。衣食住行的商品都找到我们来。

  《天书》的影响为什么这么大?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东西,是我们的传统。

  民族和人民是艺术真正的根

  在您看来,艺术和人是什么关系?

  韩美林:艺术是升华人的文化。一次我在三江源横山县,看见民间正演秦腔的《乌江白》,那个演霸王的,穿着露胳肢窝的戏装,脸上抹着最差的油彩,鼻子一块脸一块,这就是霸王,他唱得起劲,冒着汗,一叫“哇呀呀”,把头发“叭叭”一拧叼在嘴上,用手向上一托,来个金鸡独立,单腿就跳进乌江了,真厉害。我喜欢民间这种强烈的东西。

  我性格分明,只看主次、黑白、是非、爱憎,不喝温吞水。我的作品也带着这些特征。自小私塾的赵先生也是看我不知迂回的性格,让我练习“颜体”。“颜体”楷书打下了我的艺术功底,我也一直将刚正不阿、心系苍生的颜鲁公视作人生楷模,养成浩然之气。

  您17岁就在济南一所小学任教,还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担任过助教,现在是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对今天的美育教育,您有什么建议?

  韩美林:重要的是告诉我们的孩子们要学历史,要知道人间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

  一是不管学什么专业,一定要知道历史,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知道我们的祖国来之不易。二是要学到真本事,论文写在纸上,不能有用武之地的话,到了社会上,还是会被淘汰。这是我教学生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真正的艺术在下面,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人民才是艺术真正的根。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24年第31期 郭奔胜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