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恶意“仅退款”

作家文摘 2024年08月02日

  “消费者不提供凭证,随便说个理由就可以仅退款。”近日,某平台商家刘先生向记者反映,今年5月,他新开张的店铺遭遇多单仅退款。“遇到这种情况,商家不仅要搭运费,连货也赔出去了。”

  连日来,“1400元的洗衣机因无法安装被仅退款”“网购11元衣服仅退款被判赔800元”等与仅退款有关的话题引发关注。

  “薅羊毛”与反“薅羊毛”的博弈

  “恶意申请仅退款的群体越来越广,对广大商家造成极大困扰。”裁判文书网近期公布的一起判决中,一位被仅退款的商家在诉讼理由中如此写到。

  自仅退款成为电商平台标配以来,社交平台上流传着各种版本的买家“薅羊毛”教程和商家维权起诉教程,相关纠纷诉讼不断。

  2023年10月1日,来自北京的苏先生花费49.9元网购了一件黑色卫衣,收到商品后他以质量原因为理由申请仅退款。商家表示没有穿洗过可以申请退货退款。但苏先生并未理会,最终成功收到退款24元。商家遂向法院提起诉讼。今年6月,法院判决苏先生向该商家返还货款24元。

  在一些判决中,消费者恶意仅退款,还被判支付商家维权产生的费用。今年5月,苑女士就因强制仅退款、拒绝寄回商品,被法院要求退还25元货款,同时向商家支付律师调档费1000元。

  本为“多赢”之举却遭滥用

  今年以来,仅退款已成电商平台标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有助于倒逼商家提高商品质量,可谓是“多赢”之举。但仅退款规则也给部分恶意消费者提供了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

  那么,仅退款为何会被滥用?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分析,除了少数消费者的不诚信行为外,有的平台为留住用户,节省成本,对消费者投诉简单处理,直接从商家处扣款,商家碍于维权过程复杂、耗时长、收益低,往往选择放弃维权,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仅退款的滥用。

  平台应承担治理责任

  记者了解到,当消费者与商家存在争议时,平台一般会满足消费者的仅退款诉求。同时,平台在争议解决条款中也会约定,如果系统作出退款决定而卖家需要追回货物的,由买卖双方自行寻求合法解决途径。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平台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强调,平台应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监测消费者仅退款的行为模式及其频率,防止规则被滥用。薛军建议,平台应对仅退款规则的适用范围进行严格明确限定,同时应协助商家解决纠纷,而非轻率地要求商家退款。有关部门也应从政策层面给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认为,平台应当承担起治理责任,一方面,可以事先让商家在上架产品、售后处理时确认是否开启仅退款模式;另一方面,应建立商家申诉处理机制,充分吸收商家和消费者意见,平衡双方利益。

  (摘自7月29日《工人日报》 陶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