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办公室”应怎么办?

作家文摘 2024年08月02日

  7月1日,“吉林市拟组建锅包肉办公室”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事实上,这并非我国第一个“以菜为名”的办公室。早在2014年,就曾出现了以“馒头办”“西瓜办”为名的领导小组等。此后,“烧饼办”“天津煎饼馃子协会”“豆腐包办”等类似的“舌尖上的办公室”也总是掀起争议。伴随争议,这些组织有的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有的则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那些“舌尖上的办公室”

  政府成立专门统筹产业发展的“舌尖上的办公室”,最早可能是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该县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如今已是正科级单位的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其实从1979年“香菇部长”吴高珍建厂伊始便一直在变动。但大家始终不放弃,四处挖人才、学技术,在当地推广香菇种植后,又为产品寻找销路。直到1994年国际香菇会议在庆元县召开,庆元县编委正式发文,成立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副科级),隶属于庆元县农业局。

  此后,通过合并、改革,2019年,“香菇办”更名为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成为正科级单位,其在2024年财政拨款收支总预算1885.72万元,人员支出367.29万元。一年前,庆元县人民政府还给予“香菇办”记集体三等功一次。庆元县的香菇产业在其带领下愈发成熟,如今,“庆元香菇”的品牌价值已达146.28亿元。

  1998年,郑州市成立“馒头生产销售管理办公室”,即市“馒头办”,还在下属的5个区分别设立了区“馒头办”。这些“办”都拥有收费权和行政处罚权,作出生产企业必须交费办理馒头生产许可证、须在指定面粉厂购买面粉等离谱规定。2001年3月,市、区两级“馒头办”在执法过程中发生冲突。次月,“馒头办”被撤销,馒头生产和销售管理工作交由工商、卫生、质量监督等职能部门依法管理。

  “馒头办”消失四年后,郑州明确从2005年起禁止农用瓜车进入郑州市区。一年后,郑州市西瓜销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职责是“协调郑州附近农村西瓜进城,为瓜农提供产后服务”。当时有媒体评论称,“用计划经济手段去管理市场经济是添麻烦之因。”媒体暗访还发现,瓜农花钱买4个章才能进城,“西瓜办”成“变相收费办”。

  2014年,争议再起。当年5月28日,“西瓜办”官方微博开通,引来了“全国围观”。如今十年过去,群众对“锅包肉办”的质疑声和当时重叠,这背后透露出的是群众对这“办”那“办”的担忧:会不会占用编制,造成人员冗余?工资、活动经费、工作场所哪里来,会不会为地方财政增负担?是否存在权力寻租、形式主义、事倍功半、机构重叠、职责不清等问题?

  当时,“西瓜办”负责人承诺“瓜农进城卖瓜不收费、不盖章、不办证”。2014年10月,《全国砍掉13万“协调机构”》一文发出时,“西瓜办”已经解散。虽然质疑声仍然存在,但部分网友认为“西瓜办”确实为瓜农办过不少实事。

  经验和教训

  2014年,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成立了“烧饼办”。它和“煎饼馃子协会”(全称“天津市餐饮行业协会煎饼馃子分会”)成立的初心相似,都希望让这些特色小吃规范化发展,但两个组织的发展却有些不同。

  缙云烧饼有650余年的历史,但在“烧饼办”成立之前,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内恶性竞争严重。2014年,缙云县成立了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办公室,注册了“缙云烧饼”集体商标,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目的是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在“烧饼办”的推动下,缙云烧饼已经成为缙云的城市名片,不仅有专属LOGO,还有统一的注册商标、门店标准、制作工艺、原料标准、经营标准、培训内容。2018年还拿到了欧盟知识产权办公室颁发的商标注册证书。最新数据统计,缙云烧饼产值已达到34.8亿元。

  2018年,天津煎饼馃子协会成立之初便引发关注。商户质疑统一进货除了纸袋、塑料袋,竟然还要统一进绿豆、鸡蛋。该协会成立一年前,其负责人组织的一场“煎饼馃子百强评选”活动,也让很多人吐槽,还有商户花钱买好评、刷票。群众则质疑煎饼馃子弄成“千家一味”有什么意思?

  记者发现,在个性中追求特色小吃的精细化、标准化,是地方美食的一大趋势。西安肉夹馍、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拌面、兰州拉面、枣庄菜煎饼等均发布过相关标准,只是一些“舌尖上的办公室”仅制定标准,并无实际举措,有形式主义之嫌。

  此次吉林市组建“锅包肉办”的初衷是好的,只是“锅包肉办”要怎么办?会办到哪一步?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各地锅包肉做法不同,怎么标准化?这样的付出与收入能成正比吗?爆红之后,后续服务如何跟进,又靠什么赢得长久的口碑?这些问题,其实许多已在之前的“舌尖上的办公室”中给出了答案。     (摘自《廉政瞭望》2024年第13期 熊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