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家人曾经长久地生活在这位文坛巨星的阴影之下,并将这个秘密隐藏了数十年。现在,是时候讲述我自己的故事了。
2024年7月7日,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见左图)逝世一个多月后,关于她的一则新闻引爆了舆论。门罗最小的女儿安德莉亚·罗宾·斯金纳(见右图)对媒体讲出了一个门罗家族中隐藏多年的秘密:1976年暑假,不满10岁的斯金纳遭遇了继父、门罗第二任丈夫弗莱姆林的性侵。成年后的斯金纳曾鼓起勇气将这件事告知门罗,门罗却将她视为夫妻关系的破坏者。即使后来弗莱姆林因此事被判处缓刑,门罗依然“不离不弃”和他生活在一起。
斯金纳的故事发表在加拿大《多伦多星报》,激起了全球文学爱好者的强烈反应。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门罗对加拿大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因为家庭丑闻的曝光,这位文坛巨星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幸存者的独白”
门罗的小女儿斯金纳的那番讲述,被认为是“幸存者的独白”。和很多幼年时期遭受性侵的孩子一样,一切也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时,弗莱姆林是一位地质学家。1976年的暑假,斯金纳来到母亲和继父的家度假,一天晚上,母亲不在家,她睡在了弗莱姆林和母亲房间里的一张备用床上,结果,弗莱姆林爬到床上对她进行了性侵。在那个暑假,弗莱姆林还趁着门罗没有时间照管斯金纳,自己送她上飞机的“时机”,对她进行言语和行为上的骚扰。
斯金纳回到自己的生父、门罗的第一任丈夫吉姆·门罗家中后,将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继兄安德鲁。安德鲁劝她尽快跟继母报告此事,此后,继母也把事情告诉了吉姆·门罗。可是吉姆·门罗也再没有过问此事。等待了一段时间后,斯金纳失去了安全感,原本活泼外向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她的心理出现了巨大的危机,也影响了学业和健康状况。
25岁那一年,斯金纳以为事情有了转机,因为有一次,门罗给她复述了一篇小说,小说中,一位遭遇继父性虐待的女儿最终自杀身亡。门罗当时对斯金纳表示:“她(主人公)为什么不和自己的妈妈说呢?”听到这句话的斯金纳仿佛得到了鼓励,她写信给门罗,讲述了她被继父侵犯的遭遇,以为母亲可以帮她讨回公道。但事情又一次出乎了她的意料,门罗因为此事和弗莱姆林分居了一段时间,但后来二人又和好了,而且,门罗似乎逐渐将斯金纳看成了夫妻关系的破坏者。弗莱姆林也写信给斯金纳的家人,虽然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却辩称斯金纳才是插足者。
被亲人反复背叛的斯金纳终于精神崩溃,求助于心理医生才得以康复。在生育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毅然和门罗家的亲人们切断了联系。2004年,38岁的斯金纳终于将弗莱姆林告上法庭,由于有自述信件作为证据,弗莱姆林被判处了缓刑。但即便如此,一直到2013年弗莱姆林去世,门罗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并在外人前竭力维护家庭“美满”形象。
“公开的秘密”
一位名叫“碧”的中年女子和她的伴侣拉德纳生活在一起,拉德纳不擅交际,爱好制作动物标本,性格反复无常。实际上,拉德纳沉默外表的背后隐藏着罪恶的行径:他曾性侵过未成年女孩莱莎和她的弟弟,“碧”对这种罪恶视而不见。作为报复,莱莎成年之后,带着丈夫闯入了“碧”和拉德纳的居所,将他们收藏的书稿、动物标本完全损毁。
门罗的家族丑闻曝光后,很多人会联想起她笔下的这个名为《破坏者》的故事,主人公们的遭遇,几乎能够和门罗、弗莱姆林以及小女儿斯金纳的经历完美对照。这篇小说出自门罗出版于1994年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小说集的名字就叫《公开的秘密》。这本小说集的完成时间,恰好是门罗得知斯金纳遭遇后的两到三年。
或许正是文学创作中特有的模糊性、虚构性,让生活中温柔、低调的门罗敢于描摹出真实生活中的某种极为残酷的成分,暴露她心灵中最黑暗的一面。
阿特伍德眼里的门罗
门罗的家族丑闻公开之后,很多原本喜爱她的读者、专业人士一时间都无法接受。《华盛顿邮报》评论称,“加拿大人正在讨论一个古老的问题:能否将艺术和艺术家分开?”
划清界限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在与门罗熟识的人中间。门罗的第一任丈夫吉姆·门罗和门罗合开的“门罗图书公司”发表了一份声明,声称永远不会代表门罗家族发表言论,并为她的小女儿斯金纳的遭遇感到痛心,未来也愿意分享她的故事,作为警示。这份声明也得到了门罗子女们的支持。门罗的母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也很快暂停了一个与门罗作品相关的研讨课程。许多读者、书迷则更加激进地批判门罗,有网友将收藏的所有门罗作品都丢进了垃圾桶,并拍照上传,以示态度。
门罗的家族丑闻也惊动了以《使女的故事》闻名于世的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她和门罗是加拿大文坛的“双姝”,两人同样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平时也有私交。她也对媒体回忆起了自己和门罗夫妻的交往。她观察到,晚年的门罗似乎十分依赖丈夫弗莱姆林,需要他照顾自己。她还察觉到,门罗不是一个擅长动手操作事情的人。她猜想,生活上的过度依赖,或许是门罗无法离开弗莱姆林的理由之一。这种观察,倒也并不是阿特伍德在为门罗的错误行为找理由,只是,作为同行和朋友,她有机会从更生活化的角度,去解读门罗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