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邓小平在深圳参观
邓小平是历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程中,逐步生成了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自信。
充分称赞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邓小平指出:“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具体就科学技术而言,邓小平指出:“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在谈到中国传统医学时,邓小平指出:“大概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医学已开始发达起来,春秋时代有扁鹊,三国时代有华佗。中国传统医学是个宝库”。
1981年2月,邓小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英文版作序时指出:“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也经历过各种深重的苦难和进行过付出巨大代价的、坚忍不拔的斗争”,“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这是面向国际社会更直接地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在邓小平看来,“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是自豪的前提,没有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信,也就没有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自豪。
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也催生了邓小平对于中国共产党史的自信。1943年7月1日,邓小平出席太行军政民各界举行的庆祝“七一”大会,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可缺少的力量。在过去的二十二年中,对中华民族已有极其重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时,充分表露了对中国共产党史的自信。1950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四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不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领导获得的?回答是肯定的。过去我们党一直是用无产阶级思想、纲领、路线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否则就不可能把革命进行彻底。”
1951年2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其中第六条指出:“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这是主要方面,必须加以肯定”。同年6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召开的七一纪念活动报告员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这一定性,强调“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来的历史是中国革命最精华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从苦难中站起来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这是对中国革命胜利经验的总结。
对中国共产党史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自信和维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反思“文化大革命”错误和教训的过程中,社会上开始滋生“非毛化”的倾向,借否定“文化大革命”而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而否定党的历史。邓小平明确指出:“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邓小平还强调:“毛泽东同志的功劳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这个估计是合乎实际的,决不能加以怀疑和否定。”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历史创造、历史贡献的高度评价,彰显了他对党的领袖人物和中国共产党史的高度自信。
深刻阐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展开,中国的面貌、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国际地位均得到大幅提升。1979年9月29日,邓小平出席国务院办公室为前来参加国庆30周年活动的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和知名人士举行的招待会时指出:“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面貌一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变了,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比过去更多了。所以,这三十年是值得我们回顾的,值得我们总结的”。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发展成就的自信。
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
邓小平充分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这段历史,指出:“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头七年历史的自信。
对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邓小平提出:“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邓小平将“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区分开来。在他看来,“‘文化大革命’的确是一个大错误”,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犯了“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但也“还有健康的方面”,特别是“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尽管国内动乱,但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地位,是受到国际上的承认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但邓小平能冷静分析和客观评价,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自信。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谋划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充满信心。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这是基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发展中国家发展视野而生成的对改革开放的自信。邓小平明确指出:“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搞改革、开放的路子是走对了。虽然每一个领域都还有不少问题,但是不难逐步解决。所以,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可能放弃,甚至于不可能放慢。”邓小平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邓小平并没有丧失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而是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他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强调:“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摘自《党的文献》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