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三张牌”

地方谋划2025年经济

作家文摘 2024年12月31日 ·于祥明·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眼下,地方正积极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记者发现,着力扩大内需,“两新”“两重”是地方经济主要抓手之一。谋篇布局未来产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推动重大改革落地见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则是地方2025年经济工作另外两个主要抓手。

  加力推进“两新”“两重”

  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两新”“两重”成为各地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

  12月初,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2025年省重点项目工作提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重”“两新”等机遇,做好2025年省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工作。

  福建省日前召开会议要求,打好政策“组合拳”,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提前谋划明年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政策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近日,湖南省发展改革委要求,2025年要抢抓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窗口期,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两重”“两新”政策落地见效。

  “坚持把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重中之重,紧跟国家政策动向,强化项目谋划储备,突出抓好‘两重’‘两新’,滚动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健近日表示。

  “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落实‘两新’政策还有比较大的空间。”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两新”政策实施以来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2025年政策还要加力扩围,也是各地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

  科技创新向“新”而行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各地聚焦2025年经济工作的另一大抓手。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将优先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技能作业机器人、深海深地深空、低空经济8大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12月20日,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江苏省负责人表示,智能制造是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关键变量,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

  “江苏将以建设数实融合强省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提升智能制造工艺、装备和智能产品、软件系统供给水平,加快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更好肩负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大责任。”上述负责人说。

  其他经济大省也纷纷强调科技创新在“挑大梁”中的重要性。浙江省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省表示,要聚力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产业有力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新需求有力释放经济发展新空间,未来,应持续向新技术、新产业、新需求要增长新动能,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夯基蓄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主任肖宏伟认为,我国新动能加快成长,新技术、新产业、新需求不断涌现,不仅为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推动重大改革落地见效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各地发力2025年经济的发力方向。

  广东省提出,要狠抓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浙江省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同时,加快推动重大改革落地见效,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据悉,浙江将高标准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深化新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落实要素配置、价格收费等领域改革任务,推进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复制推广郑卢‘双枢纽’模式,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健说。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确定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加快推动改革举措落地既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也在积极行动,央地联动也将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摘自12月23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