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箭牌,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推掉事情的借口或可以掩护的东西。那最早的挡箭牌又是什么呢?最早的挡箭牌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盾牌。
挡箭牌的来历又如何呢?据现有文献,它源自民国。郭沫若的《棠棣之花》第三幕和李劼人的《天魔舞》第二十二章都出现了挡箭牌。而鲁迅在《花边文学·论重译》中则提到了“挡牌”,显然是挡箭牌的另一种说法。
那么,有没有比这些更早的源头呢?原来,挡箭牌的“祖先”是遮箭牌。金朝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中有:“弓弩如何近傍,铁棒浑如遮箭牌。”《三国演义》第七回则说:“从辰时擂鼓,直至巳时,绍军不进。麹义令弓手皆伏于遮箭牌下。”至于为何遮箭牌变成了挡箭牌,笔者猜测,遮挡本来就是一个含义,挡箭就相当于遮箭,而挡箭牌说起来又更响亮些,中国人于是就渐渐只说挡箭牌了。 (摘自《文史博览》2024年12月上半月 张天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