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蛇文化源远流长,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之祖伏羲和女娲,在文献中的记载就是人首蛇身或人身蛇尾,通俗来说就是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的造型。
秦汉以前,居住在福建境内的土著居民和闽越族,盛行“蛇图腾”崇拜。在闽人的动物崇拜中,最具特色的是对蛇的崇拜。
蛇,俗称长虫,在古人眼里颇具神秘色彩。福建地处亚热带,拥有丰富的蛇类资源,武夷山还被誉为“蛇的王国”。秦汉以前,这里草木丛生,毒蛇出没。人们常对它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无足无翼而能窜突腾越感到惊讶;对蛇不但能伤害人畜,甚至能毒死或吞食凶猛的野兽,感到恐惧,以为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他们逐渐由恐惧、敬畏而发展为把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
福建自古称“闽”,“闽”的意义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把它归为“门”部,却归之“虫”部,释义是“闽,东南越,蛇种”。蛇形图腾崇拜的习俗,已成为闽文化的标志之一。大量文献和考古发掘都证明闽越人盛行崇蛇之风。 (摘自12月24日《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