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今年春节档《唐探1900》如约上映,王宝强(见图)一跃成为中国影史首位票房破200亿的“80后”男主演。
微黑的脸,洁白的牙,总是笑眯眯的面孔,此刻的他,依然像二十年前初入北影厂时那个蹲在剧组盒饭堆里扒拉机会的少年,透着一股土地赋予的朴实与可爱。他谈角色、谈成长、谈人生,答案最终落向一个他长久坚信的事:“扎根”。
《唐探1900》中,王宝强饰演的“华裔阿鬼”以颠覆性的原始形象登场,成为热议焦点。王宝强忆,当首次扮上造型时,导演陈思诚笑得“像个喇叭”,自己却闷闷地想哭。兽化妆镜里,麻花辫与黥面图腾将他的面容切割成陌生的棱角。“我感觉在镜子里看见了百年前的自己,有些莫名地感动。我突然觉得,自己上辈子可能真是这么个人。”
为了贴近阿鬼的“未开化感”,王宝强减重30斤,让肌肉线条呈现出劳作形成的精瘦,甚至刻意减少台词,让肢体和眼神成为语言。他形容这种改变是“把身体还给土地”。
这种近乎人类学观察的表演方式,与他早年饰演的“许三多”形成隐秘呼应。“一个角色和一个演员,是注定的。”他总结道,“比如唐仁、许三多、阿鬼,这些角色都是和我很匹配的。就像肉体找到灵魂,才能活过来。”
2006年《士兵突击》选角时,导演康洪雷看到这个河北农村小伙的第一眼,就认定他是许三多。当时的王宝强连剧本都读不利索,但康洪雷看到了他身上的那股“钝”劲儿。
好角色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从心里长出来的。对王宝强而言,这部剧是他成长的一部分。有时候,他感觉自己像“活”在许三多里,许三多扎根在王宝强的身体里。“自从我演了许三多后,我就一直在好好活着,努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从2003年每天拿15元补助的群演,到如今扛起两百亿票房的国民演员,王宝强始终保持许三多的那种拙朴。无论银幕内外,永远乐乐呵呵、阳光积极的他是许多观众的“开心果”。
面对网络流言,他直言,“人不要经历点小困难、小挫折就被打败了,那太经不住风吹雨打了。老天给你这口饭吃,就得把这个饭碗端好了。”
从燕赵平原的农家院落到光影交织的摄影棚,王宝强用20余年完成了一场演员的“扎根”,始终保持着与土地的同频共振。“扎根”,源于王宝强对职业的清醒认知。
从2015年《唐人街探案》到2025年《唐探1900》,这是王宝强参演《唐探》系列的第十年。当被问及这十年的变与不变,他的回答充满深意:这十年经历了很多,变化也很大。回头去想,要珍惜每一年。
王宝强乐于将每个困境都变成故事。乐观不是天赋,是选择。2017年,王宝强首次执导的《大闹天竺》遭遇口碑滑铁卢。面对“烂片导演”的嘲讽,他选择亲身到“金扫帚”颁奖典礼领奖。6年后,《八角笼中》横空出世,他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演员和角色是时间的化石,许三多的“傻”、唐仁的“闹”、阿鬼的“野”,都是他在不同阶段交给观众的记忆样本,同北漂时睡过的地下室床板、金扫帚奖杯上的积灰共同构成王宝强对“扎根”二字的注解。
(摘自2月12日微信公众号“智族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