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晓沛 [俄]叶·弗·阿法纳西耶夫主编 新华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

两国关系进入新的时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苏中两国外交官先后面临两项重大任务。一是1989年实现苏中关系正常化;二是在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苏联继承国后,实现苏中关系向新的俄中关系平稳过渡。
中国外交部对1991年12月8日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发表谈话称:“作为邻国,中国自然关心苏联局势的发展,希望有关各方尽快通过协商稳定局势。”12月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李岚清率政府代表团访问莫斯科。12月29日,俄中副外长签署会谈纪要,中国正式承认俄罗斯联邦为苏联的合法继承国。纪要确认,双方愿意在国际交往的普遍原则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新的时期。
新时期开年,即1992年,是特别困难的一年。总的来说,两国关系的起步还是令人鼓舞的。1月31日,在纽约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首脑会议期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举行了简短会见。李鹏邀请叶利钦访华,叶对邀请表示感谢并接受邀请。
由于叶利钦政府奉行亲西方外交政策,俄中关系随即出现一些紧张迹象。那时,中国因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而遭到西方制裁。1992年美国故技重施时,俄对美表示支持。此外,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上,俄代表团团长曾发言中对中国政府出言不逊。
1991年后,对华关系已成为俄国内议程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和所谓的“民主人士”两大相互对立的政治势力针锋相对,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展开激烈论战。共产党人建议走中国道路,“民主阵营”则表示不可接受。其结果是,俄罗斯政坛和社会上,部分人把中国视为反面典型甚至是政治对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俄中关系的发展。
确定叶利钦访华日期
中国共产党和领导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叶利钦及其侧近人士的反共言论不能不引起中方的警觉。即使没有直接抨击中国,在当时的条件下,莫斯科和北京也很难就社会发展方向达成共识。这促使双方要为两国关系制定出一个“去意识形态化关系”的表述方式,而这一表述载入了在半年后发表的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
双方迟迟无法确定叶利钦访华日期。直到俄中外长7月在马尼拉东盟会议、9月在纽约第48届联大会议期间会晤后,事情才有了眉目。当时,俄外长上呈给总统的报告中提出了访华大致日期为11月底,后来又确定为12月中旬。
1992年3月抵达北京的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是我国著名汉学家,也是俄罗斯外交权威,一到任便敢于承担,履职尽责。1992年4月12日,罗高寿大使在人民大会堂向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递交国书。他身着黑色大使礼服,胸前佩戴国家奖章,其中一枚周恩来总理50年代末亲自颁发的“中苏友谊纪念章”格外引人注目。他饱含深情的话语、标准的京腔京韵给杨尚昆留下了深刻印象,主席的脸上始终洋溢着亲切的微笑。
在罗高寿大使领导下,使馆培养出一支非常团结能干的队伍。正是这一点保证了我们顺利完成1992年面临的重要任务,解决了很多突发事件。在发展对华关系、国内外调研、使馆内部和对外工作中,大使的得力助手是公使衔参赞沃罗比约夫。正是那一年,大部分工作都压在这位杰出的汉学家和出色的外交官肩上。
参观长城和故宫
1992年夏季以来,双边交往日趋频繁。随着元首会晤临近,双方互访团组数量激增。6月4日至5日,俄罗斯文化部长西多罗夫访华。6月6日至12日,司法部长费多罗夫访华。8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和国防部长秦基伟访俄。10月,中方接待了俄罗斯最高法院院长列别杰夫、科学院院长奥西波夫和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科科申。11月,原子能工业部部长米哈伊洛夫访华。
一切准备就绪。12月17日至19日,俄罗斯总统对中国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12月18日,叶利钦和杨尚昆签署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提升到全新水平。双方还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建立军事领域信任的谅解备忘录》《关于和平利用与研究宇宙空间方面进行合作的协定》以及其他具体领域合作协定共24份。叶利钦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甚至建议将此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叶利钦与江泽民的会晤至关重要,它开启了此后整个90年代两国元首之间的密切互动。江泽民为叶利钦总统举行的工作早餐对双方建立个人友谊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初的紧张气氛很快就烟消云散,席间交谈轻松融洽。令许多人惊讶的是,两国领导人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
北京的严冬并未影响到俄罗斯总统一行参观长城(见图)和故宫的热情,但叶利钦没能飞往中国南方的深圳经济特区。缘由是12月19日清晨,叶利钦突然决定缩短访华行程,取消深圳日程,自己改道返回莫斯科。 (作者基·米·巴尔斯基: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