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的教育观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21日

  近日,丘成桐(见图)率领中国数学界,向国际数学联盟提出中国主办203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30)的倡议。ICM就像“数学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会上将宣布当届菲尔兹奖的归属。今年2月,丘成桐所著新书《我的教育观》发布,书中涵盖了他的成长经历、治学与育人经验。

  “缺乏创造力会让学生手忙脚乱”

  为什么想申办ICM2030?

  丘成桐:申办ICM的初衷,就是让国内数学家能“走出去”。ICM也是重要的国际交流场合。西方世界对中国科技崛起一直怀有戒心。通过办会,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外学者对中国的观感,也就会有更多资源向国内伸出橄榄枝。

  从国际权威奖项看,虽然我们在崛起,但还未触及最高处。中国本土培养起来的数学家获得菲尔兹奖,将是最重要的历史时刻。

  差距在哪儿?

  丘成桐:我在美国生活超过50年,指导的博士生70多个,2/3是中国人。坦白地说,我带过的最好的学生是外国学生。

  优秀的学者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思想是否足够开放,是否会问问题,是否有能力将一些重要的想法通过数学语言构造出来。这些都是创造力的要素,而我在中国学生身上很少看到。缺乏创造力会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显得手忙脚乱。

  我遇到很多中国学生,面对难题时,普遍解题模式是先查资料,看看国内外有没有学者已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然后跟随前人的想法和方向走,“萧规曹随”。

  “考试选不出我们想要的人才”

  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

  丘成桐:学生是为了考试来学习,而不是为了兴趣来学习,这是最大的问题。

  我在哈佛大学曾指导过几个中国博士后学生,他们自己发掘科研方向,做出了一些成果。回国之后,他们做的研究国内同行都不懂,导致申请科研经费都有困难。有的时候,仅因为评委不懂,学者想做有创造性的东西就举步维艰。

  在国内,学者需要想办法让自己和工作受人“赏识”,这本身就是一种应试思维。我认为,做学问不是为了满足几个评委眼中的标准,而是看我们真的解决了什么重要的问题,对数学有何贡献。这是应试思维造成的最深远负面影响。考试选拔不出我们想要的人才。

  哪些学生需要比考试更科学的选拔体系?

  丘成桐:考试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我并不反对考试,我反对的是准备考试的方法。

  目前,为了应付中高考,学生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刷题。虽然考试是一种有效且普适的水平检测,但不能满足专业水平检测的需求,而且反复刷题磨灭兴趣,也磨灭了学科之间的关联。

  高考无法筛选出最有创造力的学者。我的建议是,中学教育系统中上游5%-10%的学生,他们有学习数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兴趣和才华,应拥有高考之外的升学渠道。

  “我反对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仍是基础教育“火拼”的赛道之一,它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是否有益?

  丘成桐:“卷竞赛”本身就不合理。孩子对某个学科有兴趣,自己想学,不能称为“卷”。

  假如竞赛能引发学生兴趣,当然是好事。国外参加竞赛的人都是业余的,有兴趣就去考。国内因为有金牌保送之类的升学机制,很多家长让孩子拼命“卷竞赛”,反而不利于发展数学思维和兴趣。从这一角度而言,我反对学科竞赛。

  我们应如何发现那5%—10%的数学人才?

  丘成桐:我从2021年起开始在各地中学设立丘成桐少年班,选拔有数学才华的中学生进行培养,目前一年的学生规模全国约3000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是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培养渠道。

  今年DeepSeek爆火,对于教育领域会带来哪些变革?

  丘成桐:DeepSeek等模型的运算能力超越人类,但无法代替人类思考。AI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数学息息相关,原理和观念的突破还需要人来完成。AI会帮助数学的发展,会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样态,但目前还不会改变数学本身。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第8期 周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