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见图),于3月14日逝世,享年95岁。公开资料显示,刘鸿儒1930年出生,吉林榆树人,1947年9月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研究生班。1959年,刘鸿儒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其在中国人民银行历任处长、局长等职;1979至1980年担任农业银行副行长;1980至1989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992至1995年担任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刘鸿儒也是金融教育家,1980年,他创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长任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及博士生导师;1987年,创办中国金融学院,出任院长至1992年;2012年,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1990年,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的刘鸿儒大胆向国家领导人谏言:股票市场的试点不能取消。当年12月19日,刘鸿儒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典礼。
1992年,在全国掀起的股票狂热和深圳发生的“8·10”股票认购舞弊案件,促使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迅速成立。当年10月,在金融体制改革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刘鸿儒被委以重任,出任证监会第一任主席。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创时期,市场发展尚不规范,刘鸿儒曾提出“开荒铺路修轨道”的理念,在证监会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
刘鸿儒曾多次组织团队赴美国、英国及香港考察,深入比较了三种市场监管模式的异同。经过深入研究,他建议借鉴“香港模式”。随后,国务院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最终确立了中国的四层证券监管体系。
在风险防控方面,刘鸿儒提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和政策原则,强调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在法规建设上,刘鸿儒任期内推动出台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以及相关配套法规,为市场运行和监管提供了统一规范。此外,刘鸿儒及其团队还开展了多项开创性工作,包括设立B股市场、H股、期货市场以及推动国有企业海外上市。
卸任证监会主席后,刘鸿儒继续担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评价刘鸿儒:“最幸福的经济学家是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家。刘老师就是最幸福的经济学家……”
(综合自3月14日界面新闻、澎湃新闻 陈靖 田忠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