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位“硬核奶奶”:她是中国原创漫画杂志《北京卡通》(见左图)的开创者之一,和同事们一起闯出中国二次元(动漫、游戏等二维文化内容)最早的一片天地;她曾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摸索漫画语言,召集一群年轻的创作者,催生出一系列经典国漫;她还参与举办了国内第一届漫展和Cosplay走秀。退休后,从62岁开始,这位“二次元拓荒者”又以“最老UP主”的身份重返“赛场”,和年轻人一起追番、聊剧情,批评教师砸孩子手办、撕孩子小说的行为,用幽默犀利的点评圈粉无数。
她就是闫宝华(见右图)。她的视频引发网友们热烈讨论:“看到了我老了以后的样子”“羡慕有这样的长辈”……她的故事就像一部中国二次元文化发展史的切面。
拓荒:一头扎进“连教材都没有”的领域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闫宝华考取了北京在校文科考生第一名,被第一志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在那个毕业分配的年代,她到了北京西城区一所中学当老师。五年服务期结束后,她考上了北师大儿童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90年,她又被分配到北京出版社(现为北京出版集团)所属的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成为一名“专业对口”的儿童文学编辑。
五年后,一本名为《北京卡通》的杂志悄然诞生。它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原创漫画杂志的空白。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闫宝华接到了那个改变她职业生涯的询问:“领导问我,有个新项目,是要做一本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漫画杂志,你愿意去吗?”带着对新鲜事物的满满好奇心,闫宝华答应了,一头扎进了这个“连教材都没有”的领域。“我们当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连漫画的基本语言和风格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就像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各种信息。”
为了学习日式漫画的创作语言,闫宝华和编辑团队开始了他们的“地下工作”。他们蹲守在北太平庄的盗版书摊旁,和学生套近乎、向摊主打听畅销书单。他们买回成堆的盗版漫画,一页页地翻阅、研究,琢磨分镜、台词和叙事节奏的奥秘。这种“土法炼钢”的探索,最终催生了《北京卡通》的经典之作《梦里人》《我街》等一系列经典国漫作品。姚非拉、聂峻、夏达等如今的“大神”级漫画家,当年都是从《北京卡通》启程的大学生新人。
然而,2000年后,《北京卡通》发行量从巅峰期的十几万册跌至不足5万册。她曾带领团队尝试过开发手办、举办漫展,甚至与韩国公司洽谈线上付费模式,经历休刊、复刊,用尽相关扶持资金,也没能挽救停刊的结局。2016年,《北京卡通》刊号被正式注销,编辑部所在的北三环小楼后来被出租为餐馆。那天,闫宝华漫无目的地走在路边哭泣。临近退休的她,在此后的时光都刻意远离二次元,“怕触景生情,只想逃避这段似伤疤的经历”。
重启:成为B站二次元区“最老UP主”
直到2022年春天,一通电话打破了闫宝华平静的退休生活。来电者是女儿朱雀的朋友“猫牧师”——北京跑团圈(指桌面角色扮演游戏的玩家圈子)知名玩家,也是《北京卡通》的铁杆粉丝。“当他抱着一本泛黄的杂志来找我签名、说是粉丝的时候,我还不敢相信。”在“猫牧师”的邀请下,62岁的闫老师勇敢地成为了一名“二次元区最老UP主”。
不管是经典番剧,还是最新国漫,闫宝华都有关注。从最开始与其他UP主合作拍摄,到和女儿共同运营个人账号,她在视频中激动地分析动漫场景和叙事逻辑,意外引发年轻观众共鸣。弹幕刷屏“闫奶奶真懂二次元”,甚至有观众留言:“您让我想起陪我看动漫的姥姥。”
面对“老年人追番不务正业”的质疑,闫宝华的回应犀利又幽默:“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跳广场舞可能扰民,打麻将可能涉赌,追番的主流方向既健康又正能量,可以对年轻人产生正确导向,怎么就不对了?Cosplay、参加漫展,这些都是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
这位打破年龄偏见的“银发战士”经常直播解说,陪伴年轻人看正能量的动漫,与粉丝一起分享看番的乐趣。有些时候可能“冲浪”速度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但她还是努力搞懂,认真回复粉丝的私信和评论,彼此互相启发。
传承:妈妈“开荒”,女儿“种树”
在朱雀的记忆里,童年中记忆深刻的就是和母亲“抢夺”在家里唯一一台电脑上玩游戏的权利。当其他家长视游戏为洪水猛兽时,闫宝华的选择堪称“异类”。这种教育方式成就了朱雀的职业之路——从《梦幻西游》资深玩家到游戏公司主策划,现在她参与了《魔力宝贝》的重制版项目。
闫宝华的经历让更多人看到二次元没有“黄昏”。谈及对未来国漫的期待,闫宝华感慨地说:“当年我们缺资源、缺经验,但最缺的还是想象力。现在技术发达了、平台也多了,反而更需要警惕套路化和同质化。”她希望未来的国漫创作者能够保持对二次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学习优秀作品,“吃点好的”,从而不断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而她与女儿两代人之间的传承和接力,正是对二次元文化热爱和坚持的最好诠释。“我们这代人开荒,他们这代人种树,总有一天能成林。”
(摘自3月15日《羊城晚报》 谭洁文 汪雨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