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绩点为王”的牢笼困住顶尖高校的学子,当“论文竞赛”的KPI(关键绩效指标)压得青年教师难以喘息,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见图)却抛出一份“西湖”宣言:“我们学生不需要‘卷’绩点名次,老师不需要‘卷’论文数量。”他身后的西湖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新型高等学校。
西湖大学不提倡“卷”
即便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施一公偶尔还会被同事好友笑称为考试总是拿第一的“卷王”。应试教育的解题思维也帮助他在科学研究上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在获得普通学者难以企及的学术成就之后,他开始反思,“寻找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深入我的骨髓和每一个细胞,即便在博士毕业之后的独立科研生涯里,我仍然缺乏足够的冒险精神,不自觉地回避前途不明的前沿方向,而常常选择相对保守但回报较为丰厚的研究课题”。
“实事求是地讲,应试教育赋予我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从事科研最珍贵的原创精神。”他想改变还在成长的年轻人,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主导创办西湖大学,某种程度上是他在谋求“自我突围”。
自2022年开招本科生以来,西湖大学创新班已在浙江省招收了共240名学生。5月13日,记者从多位在读本科生的口中了解到,绩点会成为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之一,但不会成为学生竞争奖学金的重要因素。学生只知道自己的绩点,学校也不会公布排名。但学生需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规划能力。
在西湖大学,一位教师发多少篇论文和他的收入并不挂钩,更不会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晋升,学校看重的是老师的研究是否剑指世界科学前沿,是否对其所在科研领域有实质性的贡献。“我们鼓励从0到1的原始创新”,施一公说。
人才培养是一场马拉松
大学校长和学生一起跑步算是比较少见的,但在西湖大学,学生习以为常。施一公热爱长跑,经常现身于各大马拉松赛事。在他看来,人才培养也是一场马拉松。
当前,不少人把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当作是百米冲刺,用尽全力冲向终点,家长以为把孩子送进大学就“万事大吉”了。施一公想纠正这个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只是人生马拉松中的第一阶段,上大学是第二阶段的起点,也是培养人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人在遭遇茫然和挫败之后彻底躺平;有的人像被“上了发条”,不允许松懈和出错。而在西湖大学,推倒重来、改弦易辙都是被允许的,这里有很强的包容性,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机会认清自己。
例如,学生如果兴趣或者想法变了,想换导师、换实验室,甚至换专业,都是被允许的。有的学生如果想听某一门课,但没有满足条件,可以直接跟授课老师打声招呼。
为了培养有人文情怀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西湖大学汇聚了一群世界顶尖科学家。截至目前,西湖大学从全球选聘了247位博士生导师,其中包括37位讲席教授。
十年前筹建西湖大学之初,当施一公放下科学家的身段向企业家募资时,几乎没有人相信西湖大学会顺利创立。他一次次为西湖大学筹钱,把顶尖科学家一位位“挖”来,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宿舍楼也一栋栋建起来,拼图式地慢慢把西湖大学的雏形拼了出来。
“年轻学生的才能和智慧远胜于金钱”
5月15日,施一公回到河南举行专场招生宣讲会。他的前半生从驻马店到清华园,又从普林斯顿到西湖大学。此次他回到故乡招生,乡音不改。
今年,西湖大学首次面向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重庆市招收本科生。其中,在上海市、江苏省和广东省开展综合评价招生,在河南省和重庆市通过普通高考招生。
西湖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小而精”。每位新生入学配备专属博士生导师,导师不仅提供选课指导、学业规划,更着重引导学生建立科研思维,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学校现有200余名本科生与247位导师,师生比1:1,即便未来本科生满员,博导也会增至近400人。
也因为“小而精”,西湖大学可以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本博连读的机会,打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如果学生本科毕业想直接就业,或到社会实践一两年后再回来读博,西湖大学也会给予支持。
学生选择西湖大学是否必须具备强烈的科研志向?施一公解释,西湖大学主要想选拔一些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只要有朦胧的兴趣就可以,高中阶段谈热爱科研为时尚早。真正的科研是从本科生后半段开始培养,主要研究是博士生做的。
至于偏科但具备特殊天赋的学生,施一公认为,这样的孩子只要能进入西湖大学,学校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非常适合他们发展。让更多“天才”最后都成为“人才”的关键,是让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根据西湖大学的规定,每一位学生在大三期间都有海外交流交换的学习机会。施一公直言,如果有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法出国学习,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给予资助,提供奖学金。“我自己也是在河南农村长大的。我要强调的是,年轻学生的才能和智慧远胜于金钱。”施一公说。
(摘自5月29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