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心理“自诊”变“自扰”

作家文摘 2025年06月06日

  “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做了10道题后更焦虑了”“刷到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自测视频,越看越像自己”……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内容,吸引众多用户参与测试。

  当下,公众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我国专业心理医生和咨询师缺口大、部分地区精神卫生服务覆盖率不足,这些都容易导致人们更多地转向网络求助。但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英告诉记者:“‘自诊’的流行可能有助于人们对心理疾病保持警惕,但其背后也可能隐藏着误判风险与商业陷阱。”

  流量助推

  打开某社交媒体话题栏,会发现这样的一组数据:“抑郁症”有26.5亿次浏览、“焦虑症”有8.5亿次浏览、“躯体化”有1.4亿浏览,“心理疾病”有17.6亿次播放,“精神疾病”有7.3亿次播放……“我之前刷到了一条‘警惕焦虑症’的视频,里面提到了心慌、心悸、出汗、游走性疼痛等各种症状,看得我一阵阵紧张,感觉自己条条都中了。”市民任鹭告诉记者。无独有偶,在一条“注意力不集中,超过这几条就要小心了”的帖子中,不少网友表示:“走神、坐不住、健忘等特质叠加起来,越看越觉得说的是自己。”

  李英说,相比线下就医,网络自诊无需预约、排队,只需搜索症状即可获得“诊断”,迎合了现代人追求高效的心理。“平台也会通过算法推送诸如‘心理测试’‘NPD(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测’等内容,这也会让部分用户形成‘越看越像是这样’的自我判断。”

  流量助推下,一些人会长期处于“心理疾病”话题的信息茧房中,有的人逐渐增加了“我确实有问题”的自我暗示。比如因偶尔失眠怀疑自己患焦虑症,或因短期情绪低落认定自己患上抑郁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卫华告诉记者,人对自身情绪的感知本就主观,如果过度接触单一信息就容易扭曲判断,甚至将正常情绪波动病理化。

  “正规的科普类测试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主要是初步提示作用,通过互联网搜索自行对疾病作出诊断并不可取。”张卫华介绍,精神科医生需要系统学习,此后还需经历数年临床实践积累,才能熟练进行诊断,“过程累计不少于15年”。

  如何避坑

  记者观察发现,心理疾病“自诊”内容的火爆,背后常常暗含了“焦虑-测试-变现”的商业模式。有的博主以“科普”为名,实则推销高价课程、保健品或心理咨询服务——这些“测试”都是付费解锁模式,并通过嵌入一些所谓的“专家咨询”来引导测试者购买。“流量高的测试‘鱼龙混杂’:有的改编自权威测试表但删减了关键题目,有的为吸引流量故意简化诊断逻辑,还有的甚至直接捏造‘诊断标准’。”李英说。

  以NPD为例,诊断标准要求至少存在9项特征中的5项,且需持续观察6个月以上。又如ADHD的网络自测题中,常包含“经常丢三落四”“难以专注”等普遍性描述,不少人“对号入座”后误以为患病,却忽略了ADHD的核心诊断标准——症状需持续至成年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如果真的要做测试题,一定要查看信息来源。正规心理测评应来自医院、高校或权威机构,而非一些‘自制测试’。”李英提醒,更重要的是避免付费陷阱,“真正的心理评估不会要求‘限时购买课程’或‘加群领取解决方案’。”她同时列出了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长期失眠、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可能是抑郁症信号;社会功能受损如无法工作、学习、社交,或出现自伤/自杀念头,需立即就医;长期头痛、肠胃不适等,检查无生理病因时,需考虑心理因素。张卫华表示,一个简易的判断标准是:“关注情绪问题”是否占据了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活内容。

  科学应对

  李英介绍,科普应传递“动态评估”理念,引导公众关注症状背后的多重诱因,打破“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比如,对因压力导致的暂时性焦虑、低落等短期情绪波动,可以通过运动、社交或调整作息缓解。而对考试紧张、失恋悲伤等正常应激反应,也应意识到这属于正常情绪体验,无需病理化。”张卫华认为,即使真的被网络信息“提示”和“初筛”了,首先要做的也不是“自诊”,而是及时就医。

  治疗心理疾病往往要结合心理咨询的情况。李英表示,须警惕心理咨询机构“包治百病”“速成证书”等宣传。“以下认证可以作为参考。一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认证:初级/中级/高级心理咨询师需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具备心理学、医学等相关学历。二是医疗机构背景:优先选择医院心理科或精神卫生中心注册的医师(如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三是可选国际认证:如APA(美国心理学会)认证的临床心理学家,但需核实证书真实性。”

  面对网络上伪科普的泛滥,多位受访者建议,医院、学会等专业机构应加强权威内容输出;同时,要引导自媒体自觉避免为流量而夸大或扭曲疾病概念;平台亦需优化算法,加强内容审核,要求涉及疾病诊断的信息均应附上权威文献来源,并可增设“专业认证”标签进行区分,提高科普质量。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1期 赵狄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