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炼霞

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求学,时常去上海中国画院串门,探望唐云老师及同学。当时画院位于汾阳路150号,一座幽静美丽的花园洋房内。有一次,我到楼下画室寻访师妹吴玉梅,她亦拜师于唐云学习花鸟画。只听画室内传来一阵陌生却抑扬顿挫的吟诵诗词之声,放眼望去,一位衣着素雅、身姿俏丽的中年女子正在授课。之后我询问这位老师来历,吴玉梅笑道:“你怎么会不认识?她就是我们画院的才女画家周炼霞呀,30年代就闻名上海……”
“本身就是一幅仕女图”
周炼霞(1908-2000),字紫宜,号螺川。其父周鹤年是晚清举人、候补长沙知府,家中书画收藏颇丰。14岁拜著名画家郑德凝为师学画,17岁师从名家朱祖谋、蒋梅笙学诗词,20岁左右开始在上海鬻画,担任王星记、怡春堂、九华堂等著名笺扇庄的画师,所绘扇面、卷轴等颇受行家赏识。
周炼霞容貌娇美,聪慧过人又善交际,郑逸梅称她“体态清丽婉转,如流风回雪”“本身就是一幅仕女图”。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周炼霞、陆小曼和吴青霞并称“海派三美”。除了作画,周炼霞还写诗填词,写新小说和白话散文,海上众多报刊时见她的文章。她与上海文史画坛名流如张大千、吴湖帆、冒鹤亭、唐云、瞿蜕园、谢稚柳、吴青霞等交往甚密,或合作画画,或作诗填词,才华横溢,被时人誉为“金闺国士”。新中国成立后,周炼霞即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之一。诗界“狂人”许效庳曾评述道:“画院数十人,论诗词,螺川第一,真愧煞须眉也。”
周炼霞擅长仕女人物与花卉,人物师法仇英、唐寅。纵览她的名作《文姬鼓琴》(见右图)《贵妃上马图》《吹箫引凤》《卷帘远眺》,别有一番艺术情趣。颇为别致的是她喜欢画自己,每当构思立意确立后,把自己当成模特,对镜勾勒描绘。故其笔下仕女既有清雅之风,亦具现代之美。
此外,周炼霞的花鸟画从宋人入手,后学白阳、南田,画风清新、设色明丽、个性鲜明、笔致雅正。她的代表作《葫芦双禽》《紫薇松鼠》《翠竹仙鸟》《紫藤花鸟》,师古而不拘于古法,花鸟鱼虫在她笔下,透露出曼妙的生机与灵动。
周炼霞的诗词创作活动甚早。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密集地亮相于《社会日报》《海报》《万象》等报刊,著有《嘤鸣诗集》《文言浅说》《学诗浅说》(与瞿蜕园合著)。
周吴之交
吴湖帆和周炼霞私交甚好,两人最早的交集是一同参加1948年黄宾虹发起的“乐天诗社”,不过真正的交往始于1951年冒鹤亭的寿宴。冒鹤亭,号广生,以诗词称雄海上,为明末名士冒辟疆的后代,海上文人无不以结识他为荣。通过他的介绍,吴湖帆与周炼霞定为“文字交”,即“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时年吴湖帆58岁,周炼霞46岁。
吴湖帆藏有南宋佚名《桃花鸳鸯图》,此图曾经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标递藏。杨仁恺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在该图条目下按语:
无款印。有吴湖帆两题。吴氏送与周炼霞,经(谢稚柳)购入给南京博物院。南宋。绝精!
吴湖帆将传世名画赠予周炼霞,可谓名画易得,人生知音难觅。此画亦成为周炼霞学习的范本,在两人合作的《荷花鸳鸯图》里周炼霞所画鸳鸯与《桃花鸳鸯图》何其神似。
吴周两人于笔墨之道中相互成就,日趋精进,合创了多幅精彩纷呈的佳作。2014年朵云轩春拍中,吴周合作的《荷花鸳鸯图》(1954年)以1035万元成交;2018年广东崇正拍卖中吴湖帆画竹、周炼霞补蝶的《翠竹红蝶》(1955年)成交价达212.75万元;2020年嘉禾秋拍中,周炼霞作画、吴湖帆题词的《烛影摇红图》(1953年)以92万元落槌……
吴湖帆的主要词作集中汇编于1954年出版的《佞宋词痕》,其中也汇聚了周炼霞的诸多心血。故业内人士多有评述:“自吴周相合后,吴词大半得她润色,周画却大大进步,余亦求伊画了二,今尚存一。她画鸳鸯,绝妙绝妙。”可见吴周相和是相互欣赏、相互切磋、相互融合、相互成就的艺坛佳话。
“她做诗词比我强得多”
1938年,画家唐云带着家人颠沛流离来到上海。初来乍到的新手画家想在高手林立的上海滩占一席之地,谈何容易?思来想去,唐云和几个朋友决定举办一场画展。时逢上海沦陷,难民蜂拥,遂取名“杯水画展”,即把卖画所得钱款捐献一部分给难民,以尽绵薄之力。不曾料画展一炮打响,作品销售一空。当时上海画坛盟主吴湖帆率诸多门生亦莅临展览,他在看了唐云的画作后,对这位小一辈的新人刮目相看,连声称赞,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周炼霞也是“杯水画展”捧场之人,她对唐云的才情和胸襟由衷欣赏。面对既是画家又是诗人的才女周炼霞,唐云亦甚为尊重。二人以诗文书画互为吟唱,切磋合作,渐成志趣相投的好友。
1959年我刚入学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不久,在靖江路画院观摩过为迎接国庆10周年而创作的一批作品,其中有山水画老师俞子才与周炼霞合作的一幅《峨眉晴雪图》,因为画幅巨大(近丈二匹)且以青绿山水雪景法画就,描绘峨眉山岩、雪松、流泉,尤为生动精彩,令人过目难忘。后来与唐云老师聊起此事,他正言道:“别看周炼霞是女画师,不仅画好,而且才思敏捷,诗词功底比我好,所以画院请她来教古文诗词。”
我曾看到唐云老师给吴玉梅的一封教学信笺:“今得来信并诗五首,诗我已改好附来。改是费了一些推敲的,由于我对诗没有下过苦功,一定有很多未妥之处,还是等周老师(周炼霞)上课时,请她重新修改一下。她做诗词比我强得多,经她改后你好好钻研,有好处。”尊才之情,溢于言表。
二人亦为世人留下诸多合作的佳品。如1944年唐云画柳蝉,周炼霞补红蓼的《柳蝉图》;1944年周画仕女,唐补竹石,题为“不是画师偏爱竹,为他风骨秀如人”的立轴,整幅墨色,清雅可人。尤为著名的是1973年春,周炼霞、唐云、林曦明三人合作的《布谷图》,上部的榆钱树和布谷鸟出自唐云手笔,下面的秧苗棚为周、林合画,画上题诗“布谷叫布谷,人勤秧早绿,社社谷满仓,家家余粮足”乃周炼霞所作,唐云则以飘逸、遒劲的“唐体”书法题写,诗情画意春意盎然。此画多次参展、出版,后被上海中国画院珍藏。
人生百年,逝者如斯,但周炼霞以其诗文书画延续着她的艺术生命。其诗集《螺川韵语》已在她身后问世;与瞿蜕园合著的《学诗浅说》多次再版;她的书画作品在各大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广受藏家欢迎,价格屡创新高。2010年周炼霞逝世10周年之际,学者陈子善把她的小说、散文及螺川小品等以《遗珠》命名付梓。他评述道:“周炼霞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词人,也是有自己风格的新文学作家。”
(摘自《上海滩》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