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罗元生黄山著《大医孙思邈》,华文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

(摘自罗元生 黄山著《大医孙思邈》,华文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
身世之谜
史料记载,孙思邈之父名为孙孝冰。现存孙思邈有关史料中,无其父亲或祖上有从医经历的记载,相关民间口头传说,皆无史实依据。其母亲的姓氏,亦无确切史料记载,后人所立铜川市孙原镇孙原村中孙思邈父母合葬墓碑上,谓其母为“雷孺人”。距孙原村数十里处,确有雷姓一族,其族人亦称系孙思邈舅家。
孙思邈的家庭背景在传统史书中无载。孙思邈的著作对自己的家世、亲人几乎一无涉及,但他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过,自己“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最早记载孙思邈事迹的《大唐新语》和“两唐书”皆记载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诵余千言,弱冠,善谈庄、老百家之说”。
随着现代考古的发展,孙思邈之子孙行的墓志出土,终于为后人揭开了孙思邈家世的谜团。孙行的墓志中说:“公讳行,字元一,太原中都人也。曾祖融,瑚琏之器,降洗马之荣;祖孝冰,寥廓其心,纡割鸡之政;父思邈,囊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从这段话看,孙思邈的祖籍是山西太原中都(中都县在隋开皇十年,即590年,易名榆次)。孙行的曾祖父,即孙思邈的祖父名叫孙融,在朝廷做官,官职为洗马。从孙思邈的年龄推算,孙融应为北周的洗马,北周都城在长安,因而孙融在朝廷为官后迁居陕西。
孙思邈的祖父既然曾在朝中为官,其家境应当不差,藏书亦当较丰富。因此,幼年的孙思邈读书很多,尽管多病,但有钱诊视治疗,只是病得多了,“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可见家境也并非极其殷实。
年龄之谜
关于孙思邈的生卒时间和年岁,史料所载,说法不一,年龄有141岁、101岁等多种观点,时间先后差距竟达百年,至今还在研讨争议,无真正的定论。
为考证孙思邈出生之年,著名中医史研究学者干祖望在《孙思邈评传》中认为,孙思邈的“诞生日期,聚讼纷纭,尽管现在似乎以隋开皇元年(581)诞生,享年101岁作为‘定论’,但内中破绽,还是俯拾即是”。干祖望的结论是:“孙氏诞生,以梁大同七年,即西魏大统七年(541)最为合情入理,所以享年为141岁(虚龄142岁)。”
作家罗先明在《大医精诚——孙思邈传》中支持干祖望观点。罗先明讲到的依据之一是,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中自云:“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推究孔穴。”据考证,孙思邈于唐永徽三年(652)完成《千金要方》,其后又用了近 30年时间,完成《千金翼方》。他若生于开皇元年(581),到永徽三年(652)才71周岁,自称“今年过百岁”还得再等30年。而30年后是永淳元年(682),孙思邈于该年仙逝,哪还有时间写作《千金翼方》呢?唯其生于梁大同七年(541),完成《千金要方》时已满101岁,才有资格自称“今年过百岁”,也才有时间开始第二部著作的构思和写作,并一边写作一边继续“研综经方,推究孔穴”。
持隋开皇元年(581)之说的学者中,李经纬最具代表性。他和孙思邈是同乡,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20世纪50年代末60 年代初,中华医学会转给他陕西耀县(今陕西耀州)文教卫生局的一封信,为建孙思邈纪念馆,希望他就孙思邈生卒年代问题提供意见。按此要求,李经纬做了一些考证,他的观点是孙思邈生于开皇元年(581)最为可靠。
除梁大同七年(541)和开皇元年(581)这两个说法,从记载、碑铭中推算、考证出来的孙思邈生年还有梁天监十年(511)左右、梁天监十七年(518)、梁大同三年(537)、周宣帝时(578-579)、隋仁寿元年(601)与隋皇泰元年(618)等。
相应地,他的享年除141岁、101岁之外,还有171岁左右、164岁、145岁、104岁、105岁、80岁及64岁等说法。千年来,孙思邈生于何年史载纷纭,这或许将是个千古之谜。
从政之谜
孙思邈是否入过仕?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孙思邈终生不仕,是个布衣药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孙思邈从过政、当过官,只是后来因热衷于治病救人,选择了弃官从医。
史载,孙思邈 7 岁入学,勤奋好学、聪明过人。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孙思邈 18 岁时立志学医,20 岁时已熟读儒、道、佛各种经典,隋文帝召他做国子监博士,孙思邈辞谢了。唐初,魏徵奉修南北朝史和隋史,曾多次找孙思邈核对史实,可见孙思邈以博学多识闻名于世。唐太宗求贤若渴,曾召孙思邈入京,当时孙思邈已过中年,但面容、气色、形态仿佛少年人,唐太宗见之大喜,深为感叹,赐其官职,孙思邈谢绝了。唐高宗即位,闻其名,赐其为谏议大夫,孙思邈仍未允。
孙思邈当时隐居在太白山、终南山一带,在湖光山色中遍阅历代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的医学典籍,并两次入川采集药草,专治疑难杂症,许多病危患者经他妙手调理,居然化险为夷。孙思邈交友广泛,诗人卢照邻、文学家兼医学家孟诜、书法家宋令文、大臣谢季卿,以及医林二兄弟甄权、甄立言皆与他时常切磋交往。这些人拜孙思邈为师,孙思邈时常有妙论发表于席间,令众人茅塞顿开。
按照孙思邈的智商、情商和当时的人际交往关系,他是很适合步入仕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