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置身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无比敬重那些与日月同辉的忠骨英魂,总是自觉坚定赓续弘扬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
“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201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二字,27次响彻人民的殿堂。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人书,回来后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后来主政一方,习近平同志这样勉励青年投身振兴家乡大业:“著名抗金英雄岳飞曾经说过:‘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身许国、精忠报国是抗战英雄最鲜明的品质。”
2011年9月,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鲁迅的文章回望我们这个民族深邃的心灵史:“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深深触动于这片广袤土地上长存的忠魂浩气——
在正定,有感古代忠良赵子龙、颜真卿,近代革命志士尹玉峰、郝清玉的事迹,赞叹“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
在福建,出席林则徐铜像揭幕仪式,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心有戚戚,“一直以此激励自己”;读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夜不能寐,提笔写下:“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在浙江,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到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再到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念念不忘那些心系家国的慷慨诗句。
在上海,前往“南京路上好八连”驻地,称赞“好八连”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英雄连队。
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在多个重大纪念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念出他们的英名。
“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2007年4月,习近平同志调研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后,回顾自己从政以来的轨迹:“我一路走过的地方,都是当年鸦片战争中爱国志士英雄事迹的所在地,厦门有陈化成墓,浙江舟山有定海‘三总兵’雕塑,宝山是陈化成牺牲的地方”。
英雄,是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勇毅者。“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屈原的《九歌·国殇》,致敬抗战英雄。
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动情讲述民族英雄的无畏胆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英雄,是信念如炬、九死未悔的舍身者。对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的事迹,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一次次追思缅怀英雄事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设立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在新时代中国蔚然成风。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谁是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种英雄观,源于在黄土地上生根、在红土地上成长的切身体悟。插队到陕北,条件艰苦,举目无亲,青年习近平也曾迷茫。前辈给他讲起当年怎么依靠老乡,战斗在抗日前线太行山根据地,“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后来,同乡亲们摸爬滚打干在一起,打井、打坝、修梯田、办沼气,真正认识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还自编了生产口号:“决战一九七四年,干部带头抓路线,群众都是英雄汉……”
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告诫党员干部决策前务必加强调查研究:“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下乡调研途中,见农民收割稻谷场景,不禁吟咏出熟悉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兵民是胜利之本,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2014年7月,卢沟桥畔,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两个感人故事——
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
当年9月,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叩问:“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其中一个重要答案,坚定而有力:“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犹记得,2020年春,新冠疫情汹汹,习近平总书记飞抵湖北武汉,看望慰问投身抗疫的干部群众。面对史无前例的“封城”壮举,总书记深情感叹:“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025年5月,俄罗斯莫斯科,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当中国军人英姿挺拔走过主观礼台,坐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的俄罗斯百岁老战士叶夫根尼·兹纳缅斯基,满怀敬意地竖起大拇指。习近平总书记微笑向他致意。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为18位俄罗斯老战士代表颁发纪念奖章。看到90岁的加维尔托夫斯基腿脚不便,总书记健步上前:“我过去给你颁奖。”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儿女——
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转战千里至柏林的毛岸英,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苏联卫国战争的女记者胡济邦,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把宝贵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南京大屠杀中竭力保护难民的德国商人拉贝……
出国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常向各民族的伟大先贤、英雄烈士、解放先驱表达敬意。俄罗斯无名烈士墓、白俄罗斯胜利纪念碑、津巴布韦民族英雄墓、委内瑞拉民族英雄西蒙·玻利瓦尔墓……瞻仰致敬、献上花圈,在纪念簿上郑重题词。
2013年3月,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郊的援坦中国专家公墓。在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向长眠他乡的烈士献上洁白的花束,“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是铸就中坦、中非友谊丰碑的英雄”。
“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我很喜欢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说英雄,谁是英雄啊?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习近平同志曾回忆在梁家河的山沟沟里读书时,所得到的那种强烈感受。置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2021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勾勒出百年征程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将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授予29位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渡江英雄”马毛姐、“百战老兵”王占山、“活雷锋”王兰花、“草鞋书记”周永开、“燃灯校长”张桂梅、“当代愚公”黄大发……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
“未来70年,关键是未来30年。这正好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考察,重温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一席话掷地有声:“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围追堵截啊,什么封锁线啊,把它们通通抛在身后!”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英雄最好的告慰,就是完成他们的夙愿。
三军肃立,铁甲生辉。盛世中国,如你所愿——
“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摘自8月31日《工人日报》 朱基钗 胡梦雪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