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A股市场迎来历史性一刻。国产AI芯片龙头寒武纪股价持续走强,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新股王”。寒武纪市值突破6643亿元(截至8月28日数据),让中国科技企业站在了A股之巅。寒武纪掌门人陈天石(见图左,与其兄陈云霁)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高达1600亿。
这个文质彬彬的80后小伙,与他的哥哥陈云霁被央视盛赞:“他们打破了中国芯片长期跟随的被动局面。”陈家兄弟的故事,一夜间刷屏网络。
兄弟俩“吵归吵,会让真理来说话”
陈云霁1983年出生于南昌,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岁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硕博连读,并参与了“龙芯”团队,成为当中最年轻的一员。24岁时,他博士毕业,后晋升为研究员。而比陈云霁小两岁的陈天石,几乎复制哥哥的成长路径,一路从中科大少年班,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
这对别人家的学霸,在自己口中并非模范兄弟。陈云霁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两人小时候常打架,长大后一言不合就吵起来,“要不是有血缘关系早就闹崩了。吵归吵,我们最终还是会让真理来说话”。
2010年,身为龙芯3号主架构师的陈云霁,在北京见到了弟弟陈天石。这次碰面,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彼时的陈云霁,每天面临繁重又枯燥的芯片测试工作。忙碌之余,他总在琢磨:如何用AI替代人工,做芯片测试。巧的是,弟弟在中科大搞的就是AI。兄弟俩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认定有两件事“非常好玩”:一件是用AI辅助做处理器芯片的设计,另一件是做AI芯片。
但那时,AlphaGo还没有击败李世石,英伟达还只是“游戏显卡”的代名词,彼时国内市场上自主研发通用CPU芯片不受重视,AI给人的感觉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兄弟二人想要做的“聪明的芯片”,是“冷门中的冷门”。
放下包袱,大干一场
若干年后,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陈云霁仍无限感慨:“我们在一个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难以发论文、难以申请项目的冷门交叉学科方向孤独前行,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
转机出现在几个月后。2010年底,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一场内部会议上,陈天石两兄弟汇报了AI芯片的构想。这个设想打动了所里领导。所里为此专门成立智能处理器团队,并任命陈云霁为课题组负责人。有了单位的支持,两人开始放下包袱,大干一场。
他们以全新的指令集,从底层重构了芯片体系结构。他们没有给项目起什么高大上的名字,只是简单地用电脑的汉语拼音“DianNao”作为项目名称,最终,有了2014年那两篇著名的DianNao论文。陈天石兄弟用这两篇论文,证明了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巨大潜力,并荣获顶尖学术会议MICRO最佳论文奖,一举轰动业内。这是1963年以来,首次有美国以外国家的学者荣获该奖项。
在此之后,计算所的领导又找到两兄弟,问他们能不能把当前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在中科院做了十几年龙芯的陈云霁当然知道,将一张设计图纸变成实物,要经历怎样的煎熬。但做一件在全球都没有先例的事情,兴奋最终战胜了对困难的恐惧。
于是,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黑屋里,陈云霁兄弟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干。工位边放置了行军床,通宵达旦是常态。每一次测试,都充满了忐忑和期待。就这样,经过数百个日夜奋战,终于在2015年成功流片(即芯片试生产成功)。这枚小小的芯片,汇聚着兄弟俩和团队成员们的无数心血,也承载着中国AI芯片的希望。
以这枚芯片为原点,2016年3月,寒武纪的创始团队与中科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中科算源)共同创办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弟弟陈天石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一职,哥哥陈云霁则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耐心,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元,同时也是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兄弟俩将公司取名寒武纪,希望能开创一个人工智能大爆发的新纪元。
2017年,华为与寒武纪联手,将寒武纪1A处理器集成在新一代麒麟970芯片中,作为其核心的人工智能处理单元。这是全球首款AI移动芯片。陈天石在关键时刻,抓住华为这个大客户,一跃成为最成功的AI创业公司。
令陈天石没想到的是,更大的危机紧接而来。2022年底,美国政府单方面将寒武纪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意味着,台积电将不能为寒武纪代工。对于一家芯片设计公司而言,这几乎是宣判了死刑。
受此影响,寒武纪营收暴跌。但陈天石依旧顶住外界质疑寒武纪长期亏损的压力,坚持研发投入。这种耐心,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2024年12月31日,A股涨幅排名尘埃落定,寒武纪以387%的年涨幅,夺得“A股股王”称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正以让世界惊艳的速度,不断追赶并快速缩小差距。陈天石说,自己绝不是一个冒进的人,稳扎稳打,有着“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耐性。他说:“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使命,是把冷板凳坐热。”
(摘自8月30日微信公众号“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