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古道尔:90岁的火种

作家文摘 2025年10月10日

  当地时间10月1日,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环保主义者珍·古道尔(见图)在美国加州与世长辞,享年91岁。

  90岁的行者

  2024年年底,珍·古道尔到访中国。90岁的她依然腿脚利落,落地北京后马不停蹄参加各种活动,都来不及吃午餐。时间虽紧迫,她依然尽可能地与每个孩子和青年交谈,努力倾听他们的表达,给予认可和鼓励,并与他们合影。

  国家动物博物馆首席科普专家孙忻印象最深的是“90岁的老人自己拿行李、拎包,没有他人的帮助”。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助理团队,只有一位摄影师陪同,“这是她一贯的风格,生活非常朴素,让人特别敬佩”。

  在一个小范围的聚会上,珍·古道尔向朋友们分享她的紧迫感——她的行程表永远是满的,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她希望去影响更多人,让人们知道地球面临的问题已刻不容缓。这种近乎使命般的驱动力,支撑着她在耄耋之年仍以每年300天的强度在全球奔波。

  给黑猩猩起有趣的名字

  珍·古道尔1934年4月3日出生于伦敦,儿时就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她的卧室里曾摆满了蠕虫和海蜗牛。大约5岁时,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心驱使她一连几个小时躲在黑暗的鸡舍里,只为观察母鸡下蛋的过程。她完全没注意到家人正在疯狂地寻找她。当她最终带着令人兴奋的消息跑出来时,母亲没有责骂,而是耐心地倾听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科学观察”的报告。

  母亲给古道尔买了《杜立德医生的故事》和《泰山》等关于动物与冒险的书籍。年幼的珍·古道尔被泰山的世界迷住,甚至坚持要在树上做作业。“正是幻想着和泰山一起在森林里的生活,让我下定决心要去非洲,和动物们一起生活,并写一些关于它们的书。”

  尽管未能进入大学,但古道尔从未放弃非洲之梦。1957年,她终于抵达肯尼亚,见到了著名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并担任了他的秘书。1960年夏天,在利基的帮助下,26岁的珍·古道尔走进了坦桑尼亚的贡贝河保护区。

  抵达贡贝不到一年,古道尔就获得了黑猩猩们的友善对待。在第二年年底,一只她命名为“灰胡子大卫”的黑猩猩,第一个允许她进行身体接触。她轻轻地抚摸了它,并为它梳理了整整一分钟的毛发。

  她的研究也包括大量的黑猩猩行为观察。1960年10月的一个雨天,她观察到“灰胡子大卫”坐在一个白蚁丘旁,小心翼翼地把一根草茎塞进洞里,然后又抽出来,塞进嘴里。等它离开后,珍·古道尔上前查看,模仿着将草茎插入拔出,发现上面爬满了白蚁。

  黑猩猩会使用工具,这一发现颠覆了“人类是唯一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当她将报告发给利基时,他回复道:“我们现在必须重新定义人类,重新定义工具,或者接受黑猩猩是人类!”这篇论文于196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她也因此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动物行为学博士学位。

  她的研究方法充满了革命性。她坚持为研究对象黑猩猩取名字,如“Flo”“Fifi”“David Greybeard”,而非冷冰冰的编号。她记录它们独特的个性、复杂的社会关系、情感,甚至观察到了它们捕猎、食肉的行为。

  “根与芽”

  珍·古道尔的目光并未永远停留在贡贝的丛林。1986年,她参加了一场学术会议,意识到黑猩猩在整个非洲正面临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的危机。同一年,她观看了一部关于实验室黑猩猩遭受虐待的秘密影片。之后,她将大量精力用来推广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

  她于1977年创立的珍·古道尔研究所,成为她推动保护、研究和教育工作的核心平台。而真正将古道尔的理念播种到未来的,是她在1991年创立的面向全球青少年的环境教育项目——“根与芽”。该项目旨在鼓励年轻人围绕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和社区关怀开展实际行动。如今,“根与芽”已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

  珍·古道尔于1998年首次在中国发表演讲。一年后,“根与芽”项目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办公室,她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推动青年主导的环保行动。  (摘自10月9日《新京报》 李冰洁 朱月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