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年前,复旦公学在上海吴淞提督行辕开学。作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创刊于1872年的中国新闻史上著名报纸,《申报》有逾16000条以“復旦”或“复旦”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
第一届毕业生
《申报》1908年6月19日刊登了“复旦公学第一届毕业生名单”,共计8人,大多来自江苏、广东。被誉为“三百年仅此一人”的史学泰斗陈寅恪,1905年至1909年间就读于复旦公学。据《复旦大学百年纪事》一书介绍,一次夏季期末陈寅恪考94.2分位列全班第一,竺可桢86.6分位列第四。在复旦大学新落成的校史馆内,可以看到陈寅恪的履历表,其证明人是竺可桢。
《申报》1910年6月29日报道了复旦公学第三次毕业礼,“开办五年,毕业三次,仅有毕业生45人”。第三届毕业生中,金问泗后来成为外交家,曾出席巴黎和会;金问洙后为教育家、民进中央常委;还有来自青浦朱家角的陆士谔之弟陆守经。陆士谔曾于1910年创作小说《新中国》,虚构了想象中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
第一次设大学预科
复旦公学作为新式学堂,主要参照西方学制,1913年7月第一次设立大学预科,为1917年升格为复旦大学(设立本科)奠定基础。
《申报》1915年7月3日报道了复旦公学“第一次大学预科生毕业”。7位毕业生中,有新中国第一任大法官张志让。1950年11月,时任复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的陈望道致信恳请毛主席题写校名。1951年下半年,陈望道拜会曾任复旦校务委员会主任的张志让,言及题字请求一事。二人商定烦请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吴溉之再次向毛主席转呈题字请求。很快,张志让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函,内附一张没有落款的宣纸题字——“復旦大學”。
“五四运动”上海第一钟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5月6日,复旦教师、《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接到北京专电后,立即向复旦师生传达消息,并与校长李登辉共同指导学生联络上海各大学、中学。复旦师生敲响了校钟,掀起“五四运动”在上海的高潮。,《申报》1919年5月10日报道了“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一事,公推复旦大学何葆仁为临时主席、程学愉为临时书记。5月27日《申报》报道了26日上海学生联合会宣誓典礼,宣誓当晚,孙中山约请何葆仁餐叙。后来,孙中山先生专门亲笔题写“天下为公”,赠予领导学生参与“五四运动”的复旦学生会副主席朱承洵。
阅报室里四位女同学
“阅报室发现女同学”,《申报》1929年4月8日报道,复旦的阅报室好像是专为男生而设的,从来没有过女生的踪迹,直到前一天才被发现了四个女同学在翻阅报纸,打破了过去的纪录。
两个月后,《申报》报道了复旦大学“同届百余人毕业,其中女生四位”。其中最为知名的恐怕是曾任联合国礼宾官的严幼韵(见图),这位享年112岁的上海滩名媛,第二任丈夫是近代外交家顾维钧。另三位女毕业生分别是女篮队员李雄芳、良友画报登过照片的冯蕴英和研究中国文学的刘思玄。
“百岁青年马相伯先生”
1939年4月11日,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于右任,在《申报》(香港版)第2版以“百岁青年马相伯先生”为题撰文,向马相伯的百岁诞辰祝寿。
马相伯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他精文学、哲学、数学,通8国文字。为了兴学,他将三千亩地等家产悉数捐出;为了抗日,他连续4个月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创办复旦大学这一年,他已66岁。他的信念,正是要办一所“和欧美大学教育并驾齐驱”的新式大学。
(摘自5月26日《解放日报》 黄海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