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源将到贾村任“第一书记”。这是她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她想去贾村圆梦。
村两委对“第一书记”黄思源的到来十分重视,将在家的村民都召集到村部,搞了一个欢迎仪式。当黄思源看到会场下面老的老,小的小,鲜有几张年轻人的面孔时,她的心凉了一大截。村民见来了个小丫头片子,还没等黄思源的话讲完,就各自散了。
靠这些留守人员发展新农村?肯定不行。黄思源和村两委的同志打电话劝说在外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可说破了喉咙,也没有人理睬他们。
就在黄思源一筹莫展时,贾洪涛的电话来了。贾洪涛的大名黄思源经常听村里人提起。他曾在北京的一家国企当老总,今年刚退休。贾村不少人家得到过他的帮助,他是贾村人的骄傲。
黄思源连忙接通电话说:“贾叔,您好!我是黄思源,您找我啥事?”贾洪涛说:“思源书记,我想回村承包一些山地搞种植。不知道是否可以?”“可以,可以。欢迎贾叔回乡创业,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您需要多少土地,我们村两委尽力帮您协调。”黄思源连忙说。
“我就要后山和山前那一片地。那一片山地荒了很多年,怪可惜的。上次回去,我取了一些土样,咨询了专家,他们建议种野山杏。那片山地还在吧?”
“在,在。”黄思源连声说。“好的,我这两天就回村里签合同。”挂了贾洪涛的电话,黄思源高兴地跳起来,她连忙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其他同志。大家都觉得贾叔回乡创业,能起示范带头作用。以贾叔的人脉,他不可能就回来种点野山杏,肯定还有大手笔。听完这些话,黄思源心中的那团火又燃起来了。
后山向阳的坡地很快被贾洪涛栽上了野山杏,他还在山前的荒地建起了大棚,他的大棚种的可不是普通蔬菜,全是航天育种的新品种,那些辣椒、番茄,不仅色泽光亮,而且个大饱满,十分诱人。瓜果飘香时,他在大棚搞起采摘节、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每到周末,城里人组团来大棚采摘、研学,棚内的蔬菜更是供不应求。黄思源让贾洪涛承包村里更多的空地,扩大大棚面积,贾洪涛却望着后山枝头上初泛的绿意说:“咱们这里山地多,平地少,种大棚只是暂时过渡,后山才是我要做的大文章。这些田地留着将来有更大的用处。”
村里人见贾洪涛赚钱了,羡慕不已,纷纷找他取经。贾洪涛摇摇头说:“不行,我这是现代农业,有技术含量的,你们学不了,必须年轻人。资金、技术我能提供,人我没有,你们得自己找。回去商量商量,想好了到黄书记那里报名。”一听这话,有的人打起了退堂鼓,有几户人家的孩子在城里打零工没赚到钱的,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叫回孩子,找黄思源报了名。很快,加入贾洪涛合作社的农户,在他的安排下,盖大棚种蔬菜,上山栽种野山杏……
又是一年杏花开,贾村的后山被粉色铺满。细细碎碎的花瓣像洒落的胭脂,枝条交错间透出深浅不一的粉,风一吹就抖落成流动的霞光。这满山的粉色,让贾村很快成了网红打卡地,节假日,各地车牌竞相涌入村里。秋天金黄的杏子从枝头刚摘下,就被承德一家生物公司全部高价收走。看到加入合作社的人家赚的钱比在外打工的赚得还多,那些没有加入的农户坐不住了,纷纷跑到村委会找黄思源,请她跟贾洪涛说,让他们也加入合作社。黄思源摇头说:“你们不用全部加入合作社。”
那些人听了不乐意,质问道:“是不是我们一开始没有支持你的工作,你就不帮我们,成心跟我们过不去?”
黄思源说:“现在来咱们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将来会更多。要想他们留下来,就要有饭店,有民宿,有购物中心……我调查过了,李叔的儿子在城里饭店当大厨,可以回来开饭店;王叔的闺女在城里的酒店做领班,可以回村里办民宿……”大伙听完纷纷点头。
春天来了,游客如蜜蜂寻着花香来到贾村,他们惬意地穿行在杏花丛中,欣赏着贾村的山山水水,惊叹着贾村这几年天翻地覆的变化。黄思源背着行囊望着满山的粉色,向贾洪涛深深地鞠一躬说:“贾叔,这些年您将赚的钱都花在村里的建设上。我代表村两委谢谢您!”贾洪涛忙扶起黄思源说:“这是生我的地方,我能袖手旁观吗?更何况我还是一名老兵,这是一场改变家乡命运的战斗,我咋能缺席?”
黄思源惊喜地问:“贾叔,您当过兵。”贾洪涛点点头。黄思源深情地说:“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一位署名贾村老兵的人在默默资助我。贾叔,您就是‘贾村老兵’吧?”贾洪涛没有点头,看着远方笑了笑,黄思源也开心地笑了。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25年第16期,原刊责编:万思雨)
协办单位: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河南省小小说学会、陕西省精短小说研究会、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基地、东北小小说创作基地、北京键川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