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一次“摩擦性失业”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06日

  “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在我国历史上并不罕见,现存象山海洋盐业档案中便记录了1945年长亭盐场发生的“摩擦性失业”,这与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长亭盐场的产盐区主要分布在宁海县、三门县,曾因其产盐区零星分散、产盐成本较高、质量较差且产量较少等问题,长亭盐场于1936年被浙江省列为计划裁撤的盐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东地区遭到日军封锁,战略资源日渐紧缺。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长亭盐场逐渐复苏。1941年宁绍战役后,宁波地区的产盐区受到严重影响,而位于宁海县的长亭盐场东部产盐区也被日军侵占,使得长亭盐场产盐量大幅降低。1942年6月18日,长亭盐场公署遭到日军袭击,公署建筑、库存、现金、档案等全遭焚毁。

  1944年8月,日军攻占金华等地,长亭盐场的内运销路严重受阻。此时,国民党中央财政部下令随盐附征每斤10元的国民党军副食费,进而导致盐价激增、私盐泛滥,这使得本就运销困难的长亭盐场雪上加霜。1945年,迫于政策与机构的大幅调整,长亭盐场展开了裁员工作。同年7月6日,一份题为《催报遣散人员情形由》的文件中记载:

  长亭场览查章令紧缩该场会计员张德宏等十三员,应自六月一日起予以遣散,经令饬遵迄,今为时已久,尤未据遵办具报,现以章令催报甚急,仰将遣散情形连同各该员品绩一并克日报凭核对,切毋再延为要。

  其中提到的13位公务人员(后来又追加一位,共14位),便是长亭盐场此次决定遣散的员工。在此前统计的公务人员名单中,长亭盐场共有41人(不含盐工、挑工等各类工人),仅这一次便遣散了近三分之一,可见其裁员率之高。在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大幅上涨的1945年,这次失业对各自的家庭而言,无疑是毁灭性打击。

  面对“摩擦性失业”,大家都难以接受。虽然遣散命令在5月份便已下达,直到8月17日,仍有“卓腾高、许传长、张德宏三员未缴服务证及证章”,其中年仅31岁的会计员张德宏更是在3个月内多次向上级提出申诉。

  在张德宏等待上级批复期间,日本于8月15日无条件投降。16日的一份紧急代电中称:“敌已投降,全面复员立待实施。”此外,据另一份文件记载,次月,“遣散人员姚成玮等分别以抗战胜利全面复员,请顾怜抗战期间含辛茹苦之微劳,恩准复职”。在长亭盐场5月份被遣散的人员中,有一部分职工因此得到复员。然而,张德宏却不在复员的名单之中。

  (摘自8月26日《中国档案报》 陈君静 来亚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