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称赞的上海茄子菜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06日

1958年,周恩来视察上海第三钢铁厂

  茄子在上海还有别名叫“落苏”,其实也是苏浙一带的俗称。古人雅致,称之“昆仑紫瓜”;说命名者是隋炀帝,见其色奇异视为仙品。

  19世纪中叶,主要种灯泡茄子;到上世纪70年代形成三大品种:宁波条茄、牛奶茄和台湾长茄。

  家里茄子最常见的做法是蒸和炒。清蒸最方便,先横切三寸长的茄段,再看粗细切出四条以上的长茄条。蒸熟起锅前撒葱花,捞入碗里,放生抽洒麻油拌匀即可。美食家袁枚有不同做法:“惟蒸烂划开,用麻油、米醋拌。”炒茄子与清蒸有切法相异,切滚刀块而不切条。一说炒茄子,上海人都道“茄子吃油”,烧它费油。茄子泡油古而有之,《随园食单》里的茄子菜,不是“猪油炙之”,就是“秋油炮炒”。茄子除吃鲜的,还可走酱制腌渍路线。早在元朝末年,上海酱菜就有“三绝”闻名:兰花酱小茄(华亭县)、三林塘酱瓜(上海县)、酱包瓜(崇明县)等。茄子菜多咸字当头,甜味罕见。“挂霜茄子”反其道而行之,茄子甜做,配红色圆椒。临门一脚是在炒熟的茄子和圆椒上淋洒糖水,冷却后凝成如珠似玑的白霜,做工似白糖花生。这道菜是茄紫椒红糖白,色彩夺人,口味酸甜带微辣。

  相比之下,素菜荤做的“美味蟮段”稍显复杂,茄子切段后,用自制的、似刨子样的家什对准茄子中央掏洞,如掘进机般“唰唰”旋转下去;茄肉纷纷翻出,但茄段内壁仍留茄肉。再塞入拌好的肉糜。入锅烹调,浓油赤酱,起锅前勾芡、撒葱花和胡椒粉。它色泽鲜亮,味美胜鳝段。

  与前两道茄子菜选长茄子相反,“金葫芦”选底部较粗圆的矮胖茄子。去蒂头,纵向切成不断的双联片,嵌入加鸡蛋、料酒、葱花、淀粉拌好的猪肉糜。在面粉中加水和鸡蛋,打成蛋面糊。开油锅,把嵌猪肉糜的茄子双联片蘸满蛋面糊入锅,煎成黄色,酷似可爱的金葫芦。脆酥香嫩,味浓爽口。食用时,爱咸的蘸辣酱油或醋,爱甜的取番茄沙司。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过一个茄子菜,名叫“茄鲞”。先把茄子放在鸡油中炸,然后用鸡肉、香菇等辅料拌和,再放入鸡汤文火煨,最后起锅用麻油炒。三十多年前,听梅陇镇酒家老总虞达谦说:1958年7月14日,那天视察上钢三厂的周恩来总理,在酒家宴请上海冶金系统专家和劳模。被誉为“梅家海派川菜鼻祖”的沈子芳师傅呈现的拿手菜里,有一道酱爆茄子。周总理尝后赞道:“你们用普通的原料烧成这么好的菜肴,将来生意肯定做不完。”    (摘自8月14日《新民晚报》 袁念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