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别重逢》 范雨素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女主角范菊人在故乡成长与在北京漂泊的艰辛故事。幼时受到楚地鬼神文化的深刻影响,范菊人对院中的一棵老桑树产生了幻想,并为此踏上了一生的寻根寻魂之旅。
小学课文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捞月亮》。到现在,我还记得课文里的最后两段话:
小猴子伸手去捞月亮,手刚碰到水面,月亮不见了。老猴子一抬头,看见月亮还在天上,他喘着气,说:“不用捞啦!月亮好好地挂在天上呢!”
童年时,池塘的水边有树,水里有树的倒影,岸上有树,水里也有树,如果对着水里的树扔一块石头,那水里的树便如人间刮起了台风。
我20岁来到北京,在北京的鬼市摆摊,在东三环的一条马路上听到了各种各样诡异的、奇特的故事。我总觉得这些故事就是水中的投影,每一个人讲述一遍,就是影子被扔了一颗石子,故事显得神秘、模糊,我想把听到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如童年时做作业,把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或者是把几句话连成一段话,用连线的方式做题。
我不知道如何把我听到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觉得用“我”开头会让听故事的人更易产生信任,只有这样讲,别人才不会离开书场,才有人听,如莫言的《红高粱》就是以“我爷爷、我奶奶”开头。
我是谁?我是诗人寂之水《审判》里的女人,是郑小琼的“田建英”,是池莉笔下戴着“托尔斯泰围巾”收废品的农民。
文学是悲剧之美,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张继的夜半钟声,是刘长卿的杳杳钟声,是寺庙里的阵阵木鱼声。
这本书的初稿,七年前已完成,三年前,由大学生志愿者把手写稿录入转成电子文档。感谢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朋友,应该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呈现,写在后记里。文学小组的负责人付秋云说,因换过几次手机,已找不到志愿者的名字,希望有缘遇见,再当面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