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币:红色钱袋子传奇》 王纪洁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红色钱币既是珍贵的革命文物,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战线开展不屈斗争的最好证明。本书以红色钱币为讲述对象,着重介绍红色钱币的特征、发行背景、产生的重要作用等。
列宁头像银币(见图)铸造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由鄂北农民银行造币厂铸造,流通于鄂西北苏区。因为当时铸造数量非常少,现今保存下来的也很少,故极其珍贵。列宁头像银币对我们研究鄂西北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鄂西北地区银元奇缺
鄂西北苏区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0 年冬,湖北均县、房县两地党组织将自发的农民武装组织起来,成立了均、房 游击队,不久均、房游击队改编为红九军第二纵队,为其后红三军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二军团在鄂西长阳改编为红三军。6月中旬,攻克湖北房县县城,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苏区范围包括房县、均县的全部, 竹山、谷城、保康、南漳等部分地区。
1931年6月下旬,相继成立了房县县委、中共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柳直荀为分特委书记兼房县县委书记,并建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苏维埃运动。
房县地处偏僻,四周高山环绕,经济落后,土匪恶霸横行,货币流通领域混乱。一方面,商人大量囤积银元到大城市采购物资,造成银元奇缺;另一方面,当地军阀政府铸造的铜元因滥发而贬值严重,百姓拒绝使用。为此,鄂西北地区市面货币筹码不足,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维持块”与列宁头像银币
为活跃苏区城乡经济,利于商品交易,统一货币,争取收益, 1931年7月中旬,中共鄂西北临时分特委决定开设鄂北农民银行,红三军第七师政治部主任、县苏维埃政府秘书胡苏黎担任行长,县经济委员王守训负责具体业务。鄂北农民银行印制和发行壹圆和伍角两种面值的信用券。为迅速建立信用券在群众中的信誉,房县苏维埃政府决定成立鄂北农民银行造币厂,铸造和发行带有马克思头像和列宁头像的苏维埃政权银币。
鄂北农民银行造币厂位于房县县城的城关西街,与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地隔街相望。制造银元的原材料主要是打仗缴获的银元、元宝和银饰品,以及没收地主老财的家产等。
为制造银元,王守训将房县县城内的罗正太、张腾丰、丰明六、杨维栋、丁文生、许洪庆、赵德沛、李景华、丰远盛、李顺新、聂洪山、散家春12名银匠集中起来。因为这些银匠只有制造首饰的经验,不懂得银币的铸造技术,为了及时推广使用红军的货币,他们开始只能采用最简单迅捷的办法,先将杂银铸成重七钱二分的方块,上面铸有“维持”二字,经房县苏维埃政 府批准,作为区域内的临时流通货币,称之为“维持块”。
柳直荀说 这种银块不能突出苏维埃政权,不能代表红军的货币。于是,有人找到马克思、列宁画像,要求银匠按照画像的样子铸造银元。王守训又从西关找来一位稍懂模具雕刻技术的银匠周远忠,才铸造出两套正背模具,一套正面是列宁头像,背面是镰刀、斧头图案;另一套正面是马克思头像,背面亦是镰刀、斧头图案。
银币的铸造方法是先将银首饰和散碎银子等熔化成银液,铸成圆形银饼,再由工人师傅纯手工一块块压铸。由于铸造方法原始,技术落后,一天仅可以制造120多枚,前后做了近三个月,总共铸造一万多枚(有的说4000多枚)。银匠每人每天发放一枚银元,其余都必须上交鄂北农民银行,由银行统一发行。
鄂北农民银行银币的信用极高,面世之后,百姓、商家店铺拍手称赞,乐于使用。人们纷纷将家中的粮食、棉花、药材等物品拿到苏维埃商店出售换取银币,所以银币广泛流通于房县及周边地区。1932年上半年,红军撤离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后,列宁头像银币和马克思头像银币、鄂北农民银行纸币等一起停止发行。
较强的时代性
鄂北农民银行铸造的银币在设计上突出当时的政治理念,苏维埃政权色彩浓厚,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为了突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 紧密联系,图案设计了马克思头像、列宁头像。在构图上突出了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形象,让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从货币上得到革命的信息,从而调动了根据地民众的革命积极性。鄂北农民银行银币上的列宁像因为是手工雕刻,美观度和艺术性虽然不高,但凝结了根据地人民的智慧和鲜血,同时也将列宁形象在苏区广泛传播。
列宁头像银币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西北根据地革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产物,也是苏维埃政权进行革命斗争的经济工具。它激活了房县地区的商品经济,活跃了商贸往来,同时也为红军筹款起到了巨大作用。它的铸造、发行和流通,对根据地的军事斗争、生产建设等各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