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冬秀就租住林长民家一事给胡适写的信

陈源、凌叔华夫妇

林徽因、梁思成在雪池故宅里
民国年间,位于北京北海东门外的雪池胡同坐落着一座宅院,林长民一家常住于此,林徽因在此度过了最美妙的青春时期。
即便离开雪池多年,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仍然提到“旅居的梦魂常常绕着琼塔雪池”。这座宅院人们也常以“雪池林宅”称之。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织女桥初相见
五四运动中,清末民初的政坛风云人物梁启超、林长民等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这也令林长民在官场中备受排挤。
辛亥革命成功后,林长民曾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4月被推为众议院秘书长、议员,并前往北京。1914年5月26日,临时立法机构参政院成立,林长民出任秘书厅秘书长兼总务科主任。林徽因大致在这一时期随家人搬至北京。
1916年6月29日,参政院裁撤。一个月后,新一期国会成立,林长民再次当选众议院议员。当时编制的《众议院议员一览表》中,其住址一栏记录为:“南府口御沟河边织女桥西林宅。”
织女桥西的林宅恰与梁启超家族大宅(南长街54号)为邻。据说,1918年仲夏某日,17岁的梁思成正是在自己父亲的书房中第一次邂逅小自己三岁的林徽因,一见生情。
“梁林之恋”在雪池宅院开启
林长民一家后来常居雪池宅院。
1922年2月12日,林长民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平民教育社发表题为《恋爱与婚姻》的著名演讲。也就是从这时起,林家有女初长成,“梁林之恋”的大幕在雪池宅院中开启。
在双方家长的玉成下,1924年6月,梁、林二人共同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3月21日,两人在中国驻加拿大渥太华总领事馆举行了婚礼。
1925年初冬,奉军将领郭松龄发表《反奉通电》,并盛邀林长民入其幕府。不久郭氏兵败被杀。林长民也不幸于11月24日在乱军中为流弹击中身亡。年仅49岁。
梁启超对好友的遇害伤心欲绝,一面函告梁、林二人在美国安心于学业,一面协助林家料理后事。他亲自撰联挽之:
不有废,谁能兴,十年补苴艰危,直愚公移山已耳!均是死,庸奚择,一朝感激意气,遂舍身饲虎为之。
胡适一家承租雪池林宅
在亲友协助下,林长民的后事得以妥善处置。其后,林氏遗孀及子女悉数回归福建老家,闲出的院子不久便租给胡适一家居住。
而胡适1925年10月正在上海养病,其时人未在京,其夫人江冬秀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住在景山东街钟鼓寺14号。
1926年5月初,胡适从上海回到北京新家。在6月10日致钱玄同的信提及:
我搬在陟山门大街六号,在景山的西面;电话仍是东、2429;你什么时候来谈,总是十分欢迎的……
同年7月17日,胡适离京赴英、美、日等国出席会议。1927年5月20日,胡适回到上海后留沪任教。随即他租下极司菲尔路49号楼房一幢,接眷属至上海居住。但藏书、家具等仍留北京宅中。
1930年底,胡适应北京大学邀请,受聘为文学院长。他携家人重返阔别已久的北京居住,并且搬了家。
陈源凌叔华与胡适夫妇是邻居
在江冬秀致胡适的信中有较为详尽的交代:林氏雪池故宅内部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胡家只租用了西院。胡适夫妇租住数月后,东院腾空出租,承租者为新婚燕尔的陈源、凌叔华夫妇。
陈源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陈西滢。在胡适的支持下,他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他们也被称为“现代评论派”。凌叔华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创作方面受到周作人的提携,后逐渐成为著名的京派作家。1926年7月,陈、凌二人结为伉俪。
在1927年2月江冬秀与胡适的通信中又指凌叔华将其母接来同住。为此,胡适和陈源两家还相互调换了部分房间。
关于这件事,1927年3月15日林徽因写给同样身处美国的胡适的信中也有所提及:
通伯和夫人为我道念,叔华女士若是有暇可否送我几张房子的相片,自房子修改以后我还没有看见过,我和那房子的感情实是深长。旅居的梦魂常常绕着琼塔雪池。她母亲的院子里就有我无数的记忆,现在虽然已不堪回首,但是房主人们都是旧友,我极愿意有几张影片留作纪念。 (摘自4月5日《北京晚报》 李仲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