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辣不欢有其始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18日

  位居江湖中心的川菜以麻、辣、烫为特点,但川菜最初并不食辣椒。辣椒原本不是中国产的,是明朝末年由海外传来。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本草纲目》中还没有关于辣椒的记载,因此辣椒在中餐中的使用,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

  不属于饮食文化的中心位置

  在辣椒从国外传来之前,四川和湖南人就喜欢吃辛辣的食物,芥子很早就是调味料。明朝末年出生的朱彝尊所写《食宪鸿秘》中出现了“辣汤丝”,是用猪肉、蘑菇、竹笋切细制作的汤。但一查制作方法,并没有用到辣椒,只是在汤的表面撒了点芥子而已。清代以后,用芥子的菜,在数量上并没有增加。17世纪的中国,辣椒尚未在饮食文化的中心位置出现。

  1798年82岁去世的袁枚可以说是18世纪的见证人,但堪称饮食百科全书的《随园食单》却没有一处提到辣椒。袁枚特别用一个章节来介绍调味品和香料,详细说明其作用与使用方法,种类涉及酱、食用油、料酒、醋、葱、花椒、生姜、肉桂、砂糖、盐、大蒜等十多种,但没有辣椒。还有,煮羊头、羊肚羹之类的菜使用了胡椒,而辣椒的使用在任何一个菜里都没有出现,也没有看到辣椒作为蔬菜食材的记录。袁枚出生于杭州附近,曾任江浦、江宁(现南京)等地的知事。据其本人在《随园记》里所述,38岁从陕西引退后,他便居住在坐落于江宁小仓山麓的随园。他的生活半径一直局限在江苏、浙江一带,或许因此并不了解川菜。

  在饮食典籍中出现

  19世纪,辣椒终于在饮食典籍中出现了。1861年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以“辣茄”的名称介绍了辣椒。不过,这种辣椒并未归入《蔬食类》,而是与花椒、胡椒、肉桂等放在一起,归在《调和类》(调料佐料一类)中。很明显,当初辣椒并不是作为新鲜的蔬菜来食用的。但用作调味料出现在什么样的菜中、如何使用,却没有任何说明,同一本书中也没有一道菜用到辣椒。

  需注意的是书中说到辣茄时有一句“人多嗜之,往往致疾”,作者王士雄是浙江海宁出生的,也在杭州、上海生活过。这可能表明19世纪中叶,辣椒在某种程度上已在长江下游地区的百姓中传播开来了。关于辣椒的名称,那时有多种说法。《随息居饮食谱》中举出了榝、越椒、辣子、辣虎、辣枚子等辣椒的别名,并称“各处土名不一”,而方言不同其名称各不相同的情况,正说明对辣椒的嗜好已分布得相当广泛。

  至于宫廷菜中,一直难见辣椒。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明代每年滇南、五台山、东海、江南、苏北、辽东等各地,都向宫廷奉献各种食材,但未见到辣椒出现。书中还记载了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菜品,其中有“麻辣活兔”一菜。但这是怎样一道菜,并没有详细说明。除此之外,还有名为“辣汤”的一道菜,是11月为防寒每天早上要喝的汤。现在,为了防寒经常也要喝姜汤。而此处所说的“辣汤”也许是同一种类型的东西。至于其他用到辣椒的地方,却一个也没有发现。即使到了清代,辣椒仍然没有进入宫廷。

  曾国藩最喜欢的东西

  19世纪以后,辣椒在西南地区的百姓中间逐渐推广开来。不只是四川,据《清稗类钞》记载,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人都非常喜欢吃辣,特别是湖南、湖北,无论什么山珍海味放在桌上,没有芥子和辣椒,就没有人动筷子。

  《清稗类钞·饮食类》有云,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下级官僚贿赂为曾国藩做菜的厨师,打听上司在饮食上的喜好。这位厨师回答:该做啥就做啥,不用多想。每样菜由我过目就行了。某日,他做了个燕窝料理,让厨师过目,厨师拿出个竹筒,胡乱撒上些调味料。问其中缘由,厨师透露了这样的秘密:辣椒粉是曾国藩最喜欢的东西,每样菜只要撒上,肯定会被褒奖。曾国藩是湖南人,可见辣椒在19世纪已成为湖南人的嗜好品。

  但在此之外的地区,辣椒似乎还未被大量使用。薛宝辰在《素食说略》一书中,介绍了清朝末年的素食,种类达170余种之多,其中用辣椒的菜肴不过5种。但尽管如此,在19世纪末前后,辣椒的食用已推广至北方的黄河流域了。   (摘自4月7日《齐鲁晚报》 孙晓明文)